慧庆寺玉兰记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慧庆寺离阊门有四五里的距离,位置偏僻,附近很少有人居住。寺的西南面和北面,都是平坦的田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之间,秀水朱彝尊先生租了几间僧人的住房,在这里著书立说。朱先生曾是旧时的太史官,很有名望,又是江苏巡抚宋公的贵客,宋公常常来登门拜访。于是苏州的上层人物由于巡府所看重的客人这层缘故,带着美酒佳肴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于是慧庆寺玉兰的名声,一时间大为著称。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可能会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注释
阊(chāng)门:苏州城的西北门。
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甲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朱竹垞(chá):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初文学家。著有《曝书亭集》。赁(lìn):租。
太史:古代史官称太史。朱彝尊曾被授检讨(史官的一种)之职,入史馆修明史。
宋公: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康熙年间(1662—1722)累擢江苏巡府,以清节著称,官至吏部尚书,能诗善画,诗与王士祯齐名。著有《西陂类稿》、《沧浪小志》、《绵津山人诗集》等。重客:贵客。
造:登门拜访。
虎丘:在苏州阊门外,为苏州游览胜地之一。相传吴王阖庐葬此,名胜古迹有虎丘塔、云岩寺、剑池、千云石等。
杂沓(tà):众多杂乱的样子。
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曩(nǎng):昔,以前。
气机:气运。
恃(shì):凭靠。
幽潜:指幽居避世。
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赏析

  这篇文言文在写“慧庆寺的兰花”时,特意提到了“虎丘的玉兰花”,目的就是进行对比。第一处是用“虎丘的兰花”因地处繁华之地容易得名和“慧庆寺的兰花”因地处偏僻之地而不为人知来对比;第二处用“虎丘的兰花”“ 意象渐衰”和“慧庆寺的兰花”“ 茂密如曩时”来对比,以此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庸劣者因居“繁华之地”而易得名,俊杰者以“地僻而鲜居人”却几被埋没。文章末尾以虎丘玉兰“意象渐衰”而慧庆寺玉兰盛如曩昔,揭示出“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的道理,既表明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被弃置的感慨,更表现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热情。写得耐人寻味,读来发人深思。

  作者从慧庆寺兰花的遭遇,感受到人世的道理,联想到那些庸劣者以地位权势而高举,俊杰者以不得其地势而埋没的现实,指出了“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的道理,借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更表现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健康上进的热情。这不只是写了一个被压抑的狂士才子对于自然山水的感受,更写出“这一个”举世皆弃而又不甘消沉的灵魂。它并不是将读者引向宁静的福地洞天,而是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去作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当时戴名世55岁。作者因会试被黜,逐出京师,客居苏州,操书房之选,写出此文。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猜你喜欢
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紫云连照耀,丹槛郁峥嵘。 ——广宣
槛栋烟虹入,轩窗日月平。参差五陵晚,分背八川明。 ——李益
松韵风初过,莲陂浪欲倾。敬瞻疑涌见,围绕学无生。 ——杜羔
夜寒幽梦飞来,小梅影下东风晓。蝶魂未冷,吾身良是,悠然一笑。竹杖敲苔,布鞋踏冻,岁常先到。傍苍林却恨,储风养月,须我辈、新诗吊。
永以南枝为好。怕从今、逢花渐老。愁消秀句,寒回斗酒,春心多少。之子逃空,伊人遁世,又还惊觉。但归来对月,高情耿耿,寄白云杪。

海上书频去,松间石屡移。阁邻仙子宅,名拟习家池。

客到应留饮,谁堪共和诗。参天金粟影,宁羡桂林枝。

家家釜里看游鱼,壁落都空那可居。远觅瓜梨分孺子,共租楼阁展图书。

哭声断处唯空巷,客梦还时想故庐。忆昨柳浪亭上水,湖光千顷荡芙蕖。

灵根产自岭云深,高馆何因得共寻。茎有数岐唯一本,花皆纯洁验同心。

七弦每为数香操,九畹曾劳楚泽吟。若遇昔人应叹绝,玉枝连理在于今。

万里桥西有古祠,武侯遗像似当时。孤臣只拟炎光振,遗恨犹悲汉祚衰。

绕砌绿苔只雨色,满林苍柏冒霜枝。祗缘忠义无今古,不泯邦人百世思。

山涤净西清,层云仍南飞。夕光相宛约,霜气乍依违。

深紫明峰色,馀绿滋垣衣。仰瞻零叶坠,时有寒禽归。

绪心同群动,敛息无馀机。收照光自炯,敷荣道巳非。

晴日容相借,行将陟翠微。

朝登西北楼,遐景舒我怀。熹微晨光动,窈窕春增华。

草木罕悴色,山川一何佳。悠然斜川意,千载与我谐。

及兹春服成,言咏乐无涯。此理将不泯,弃之良可嗟。

雨洗明河画扇收,胡床露冷药阑秋。墙阴未得中庭月,一点萤光草际流。

倚楼西、西风惊鬓,吹回尘思萧瑟。碧桃花下骖鸾梦,十载雨沈云隔。空自忆。漫红蜡香笺,难写旧凄恻。烟村水国。欲闲却琴心,蠹残箧面,老尽看花客。
河桥侧。曾试雕鞍玉勒。如今已忘南北。人间纵有垂杨在,欲挽一丝无力。君莫拍。浑不似、年时爱听酒边笛。湘帘巷陌。但斜照断烟,谈萤衰草,零落旧春色。
振锡西林去,清闲称所依。
高巢孤鹤返,深谷片云归。
野色供吟笔,秋光射衲衣。
长亭携别处,落日半沉晖。

罗袖招凉月有痕。倏移圆影上银屏。暂分明处玉纤停。

活脱惯惊蝴蝶梦,团圞如画美人心。悄回栏角似兜萤。

小园吾所好,栽植忘劳形。晚果经秋赤,寒蔬近社青。
竹萝荒引蔓,土井浅生萍。更欲从人劝,凭高置草亭。
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阴。

眉州近城多小山,四围匝作碧玉环。一角微哆放江溜,翠铜古镜磨斑斑。

南皮夫子今文伯,尤爱楼居岸轻帻。微澜瘦竹苏家宅,弹指华严涌百尺。

褰裳高步鸣琤琮,津亭远鼓闻逢逢。墙竿乱矗只复双,堞外知是玻璃江。

蟆颐树色泼浓绿,过江欲西来入窗。窗中有人散巾服,一卷文书映山绿。

晨兴江气染画帘,夜静池光照乔木。冷泉判事咤稀有,似此衡文真绝俗。

暇日招邀罗众宾,放眼浩荡郊原春。青神去鸟向三峡,白马炊烟连五津。

江山如此不尽醉,不见披风台榭成灰尘。胡床坐啸发兴清,城隅落日晚雾横。

斯须云破吐娟月,峨眉正与阑干平。银河斜注带檐挂,珠斗错杂和灯明。

丽谯角动不言起,得句苍寒出新水。红船绿棹系堂侧,欲泛青蘋拾金鲤。

百年草莽那能料,十日嬉娱聊复尔。未识昔时纱縠行,胜事曾否能如此。

先生持节秋当归,贱子亦似飞鸿飞。当前好景且莫掷,后来痛饮知为谁。

只恨杏花零落满阶尽,空听笛声幽怨邻家吹。径须唤起彭城守,共向楼头著羽衣。

几欲候公湖水濆,不堪弥月黯春云。床头曲米计已漉,篱脚杞丛行可分。

精力底须青竹杖,雅怀多在白鸥群。蒲轮到日从容谢,自有儿郎能致君。

畐塞虚空,不如不去。
前后际断,今亦无住。
倒骑佛殿出三门,却把三门挂露柱。

亚字红阑帘影绕。莫倚层楼,楼外垂杨道。极目天涯关塞杳。

烟痕绿染江南草。

风气如云窗影袅。无奈啼鹃,唤得春归早。残梦初醒寒料峭。

闲将佳句调娇鸟。

手种团团玉。香趁日晴初熟。金刀错落晓霜寒,十分风味,独向暑天足。
唐君去后云空谷。异事传流俗。刀圭倘是神仙药,地皮卷尽犹飞肉。
赘疣在予手,累久至三四。
初视君外物,于意不能置。
居闲或灸灼,已没出复继。
赘出与赘没,曾莫生死异。
天地赘一气,万物赘天地。
赘复赘于人,小大而已矣。
人之于为赘,作为有大盭。
至理本无事,破真以为伪。
善恶乱大性,赏罚乱大治。
宫徵乱大声,青黄乱大贲。
寸尺乱大刑,酸咸乱大味。
大朴如疮疽,空虚无完理。
天地不尔仇,尔独赘之计。
耻指不若人,孟子其有谓。
志小略其大,殆非达者意。
弃火复投艾,两忘吾赘赘。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