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前两句借史论今,深惋“韩信阵”之未成,哀叹武侯未捷而殒,以潜喻张浚的悲剧人生。后两句直点“魏公”之败,将其“不平气”化作“峰上云”,既暗写张浚死葬衡山的现实,又巧妙将其精神通过与祝融的比附,而得到一种升华。这首挽诗气势磅礴,意趣深婉,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符离惨败的反思,而且歌颂了张浚坚持抗敌的爱国精神。
第一句“背水未成韩信阵”,用的是韩信破赵的典故,诗里用来比喻符离之战,说“未成韩信阵”表明此役的失败。
第二句“明星已殒武侯军”,用的是诸葛亮的典故,诗里用来比喻张浚之死,写出了他的不幸结局,他在事业上的失败是命里注定。一、二两句流露出对张浚的崇敬、惋惜心情。可以体会得出,这两句诗是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化来。
第三句“平生一点不平气”,所谓“不平气”,是说张浚由于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抑郁愤懑的情绪,他人虽死而精灵不灭从何处显示出来。
第四句“化作祝融峰上云”作了回答。原来祝融峰上的云,就是张浚的壮志未酬的不平之气所化。诗人信手拈来,通过神思,构成了惊人之句,突出了张浚的“公忠为国”、志存社稷的高大形象。他将与祝融峰永久并存于天地之间。这比其他任何言辞的颂扬,要有力、要感人得多,这等于为张浚竖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刘过这首诗是否为了迎合张南轩的心意,对张浚的称颂有点过当,恐怕是夹杂了一些私人感情在内的,但主要的还应从刘过本人的政治思想方面去理解。他是一贯主张恢复,反对偏安局面的,这在他的诗词里有多方面的表现。张浚在事业上虽无大成就,但毕竟是一位著名的主战派,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受到刘过的崇敬,在张栻的请求下,他才乐于命笔赋诗。
《宋诗纪事》卷五十八引《山房随笔》讲了这首诗的写作经过,张浚之子张栻告诉刘过:“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章得此意。愿君有意,为发幽潜。”刘过作了这首绝句,张栻为之堕泪。可是《山房随笔》说作诗的时间在辛弃疾帅浙东时,即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或四年(公元1204年),则根本不可靠,因为这时张栻已经死了二十多年。
耿耿不能寐,京洛久离群。横琴还独坐,停杯遂待君。
待君春草歇,独坐秋风发。朝朝唯落花,夜夜空明月。
明月徒流光,落花空自芳。别离望南浦,相思在汉阳。
汉阳隔陇吟,南浦达桂林。山川虽未远,无由得寄音。
郎君谷口花无数,栖岩寺底竹千亩。幽人来往花竹间,心与白云澹无取。
避世即是鹖冠子,忘机还应汉阴叟。虎溪醉客欢把臂,龙藏禁方秘悬肘。
读书不厌细如发,作字何妨大同手。将烹赤凤喜鼎温,欲采黄精愁雪厚。
药奁紫芝兼丹砂,世事白衣任苍狗。汞叶旋看铅花生,丁女正藉壬公守。
嗟余久向鸾鹤群,劳生空作马牛走。长沙近复忧寿命,张仲恐难终孝友。
却仗我翁常尉藉,未可志气便衰朽。昨日东郊迓春仗,一夜南园变风柳。
青旂犹欣重到眼,花胜宁嫌亦插首。从此相过踏芳草,或可雨留剪新韭。
石镜舞鸡对乌几,湖船射鸦拍铜斗。人生适意聊自足,鼷鼠饮河量所受。
阿谁能解踏踏歌,为翁一劝薄薄酒。
尾,九星如钩苍龙尾。下头五点号龟星,尾上天江四横是。
尾东一个名傅说,傅说东畔一鱼子。龟西一室是神宫,所以列在后妃中。
筝弦在耳酒在口,老范为诗胆如斗。謇博意兴何超然,日以诗歌相往还。
既得薛君与鼎立,何又援我厕其间。我自受形尘世上,孤怀那肯邀人赏。
茫然四顾吾何从,自投所向归桐城。桐城大儒世与齵,岂屑稽古如桓荣。
不事公卿乐处士,知音四海惟吾子。大匠门下多瑰材,散栎见收殊可喜。
群贤会合古所难,伯牙琴为钟期弹。得与良朋日欢饮,云路悠远何须攀。
吾师罢官我何望,将从子言归故山。
微茫烟雨暗沙汀,千羽龙舟出渺冥。归棹恰逢端午节,閒心一上望湖亭。
坐中好友难为别,薄暮骊歌不可听。惆怅此心何所似,高秋曾否扣柴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