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沇,唐诗人。字东济,江都(今扬州)人。父李蹊,昭宗时为宰相。沇有俊才,文学渊奥,当时公相子弟无能及之。其应举时之行卷《明易先生书》、《答明易先生书》,颇为时人所称赏。昭宗乾宁二年(895),父子同为王行瑜所杀。后行瑜被诛,诏赠沇礼部员外郎。《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去岁不作疟,今年乃病温。初无一床卧,但有小舟蹲。
未怕黄州鬼,唯忧楚国魂。明朝强撑拄,摇兀到吴门。
我行四海求朋侪,冷丝枯木谁与偕。相知还是故乡客,春风拂帽过高斋。
眼明乍见新诗卷,纵观渺渺无津涯。太古遗音久坠地,后之作者沦优俳。
山鬼啸风虫号野,正画兀兀疑阴霾。就中意思萧索极,偶一噍咀如枯荄。
郊岛苦寒温李侩,是谁倡此为厉阶。我欲奋笔指其谬,惜以事役无好怀。
髯卿挺起清渊尾,诗与渊水争清佳。词源蓄泄昆仑窟,余波悬注江河淮。
冥搜汉魏晋唐宋,阅年十度更檀槐。句遒语老功力到,如此大笔堪磨崖。
文士结习世未化,凭愚护短相睽乖。我今怀响涩欲废,牛铎喜与黄钟谐。
一弹再鼓有余韵,檐外好鸟鸣喈喈。
儒林有丈人,学究天人奥。通眉举明经,遽赴玉楼召。
于时询童乌,芳龄始逾悼。客来执诗问,瑟僩了义妙。
文人厄九命,后嗣终食报。宦达何足言,持身等圭瑁。
绣衣争国论,彩笔述庭诰。鲤庭旧闻存,伊今洵克效。
嗟子废《蓼莪》,哀思正周调。寸草腐无称,辜负春晖照。
承君犹不弃,示我图中貌。努力振家声,相期在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