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也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海上作重九,菊揉青蕊香。近墟买茱萸,枯颗出药囊。
儿曹记土风,歉歉事祈禳。老夫未免俗,聊尔答风光。
灾祥理不僭,此柄孰主张。讹言眩末俗,吾欲案长房。
日暮群山生彩霞,草黄湖白见天涯。关河北绕皇舆壮,胡陇西连狭道斜。
共爱楼台穿锦树,兼看凫鹜乱晴沙。南冠未遂沧洲计,榔叶鸥群近钓槎。
陶翁种五柳,萧散本天真。刘生荷一锸,似亦返其淳。
步兵哭涂穷,诗思日以新。子云草《太玄》,亦复赋《剧秦》。
四士今何在?贤愚同一尘。当时不痛饮,为事亦徒勤。
我生百代下,颇与四士亲。遥遥涉其涯,敛然一问津。
但惧翻醉墨,污此衣与巾。君其恕狂谬,我岂独醒人。
王孙应时辟,长才屈卑宦。风烟塞川路,舟楫望江汉。
亲友不能别,离居忍分散。振迹林野隅,行李书策半。
山川战伐踪,胜概溢文翰。幕府慎筹画,机务贵奇断。
况彼古沔城,民生经丧乱。不有君子人,何以解愁叹。
云薄九疑峰,水白湘灵岸。念君远行役,默默动离怨。
路指前途,汶水之南,太傅江乡。羡戈戟临戎,轻裘妆束,旌旗领队,绶带飘飏。
谈笑兵符,风流将术,卓识谁能与抗行。还回想、想东吴信压,西晋功扬。
偶来此地堪伤。想盖世才华百战场。剩麦穗千畦,实垂宿雨,枣林万树,花发新香。
鸠里尝存,残碑可读,挥泪何须上岘冈。而今事、■推贤已矣,更谬青囊。
铜鼓峰插城南陂,渔矶百尺溪瀰瀰。蛮云作态僵不动,上有诸葛丞相祠。
丞相渡沪来何速,纶羽遍历牂牁陲。祁连未出首南服,眼前雍孟如蚁蚳。
九月凯还捷书上,瘴烟漠漠将军戏。遗庙三间塑泥像,旁有酋帅济火儿。
缠头青布身藤甲,野花覆额连双眉。毒砮千钧矢三十,黄区月耳鸟蒙骓。
当时再拜伏道左,聚粻刊路无敢辞,僰卒一队拥前后,乞怜丞相相许之。
功成配飨英风在,手招群鬼摇灵旗。我瞻庙貌三叹息,为撰文字磨丰碑。
水西黑罗最狡黠,尔之鼻祖何人斯。攻心为上术诚善,如公作用良可师。
千载而下吊陈迹,古屋深箐藏狐狸。长涧潺湲弄寒水,似听宝瑟弹哀丝。
四山寂寞秋色老,霜白枫叶红于脂。
阿翁鬓发巳星星,游子何心更远征。昨夜客䆫风雨冷,寒衣收拾寄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