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妙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凤凰出丹穴,万羽相因依。今者集君庭,孤骞以徘徊。
匪为听箫韶,毋乃揽德辉。阿阁骞层霄,雄鸣应朝晖。
肯学颍川守,终贻鹖雀讥。
熊子今何在,秋应奉使还。威侵蕃部落,旌绕汉关山。
沛泽从天降,三军动地欢。思君问边略,何日接清班。
见惯沙鸥已不飞,旁人相见莫相疑。无端却为鱼蛮子,又著危言感圣时。
斸得古云根,苍苍藓痕布。丛倚状峰岚,霏微起烟素。
参差衡霍列,巉崒虬龙聚。挥扇动林风,飞香暗岩户。
谁言盈尺内,自有青霄路。相君机务閒,玩此怀真趣。
兴似东山归,境对曹溪悟。美矣仁智心,良哉圣明辅。
楼上看山翠黛浮,楼前沽酒锦缠头。登临试与询湖雁,豪杰亲曾侣海鸥。
沙岭晓晴云散出,野亭春尽水交流。意中故旧那能得,强拟偷生赋远游。
藕花深处汎楼船,八面亭台绮绣连。晴鹜乱蒲迷弱缆,空蝉落叶和繁弦。
蟹螯入手殽烝最,莲实登筵果品先。共倒碧筒宁惜醉,明时多幸侍甘泉。
当时玉署词章彦,此日金闺谏议郎。出使远将纶綍重,壮游宁觉海天长。
中州季札元文雅,荒裔夷王岂倔强。君命如公应不辱,归囊端乏陆生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