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城送别友人之作。运判马察院,指马遵,字仲涂,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当时以监察御史为江淮六路发运判官,是诗人的好友。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说:“龙图(龙图阁学士,马遵后来曾任此职)马公仲涂家藏蔡忠惠(即蔡襄,字君谟,谧忠惠,北宋大书法家)帖,用金花纸十六幅,每幅四字,云:‘梅二(即梅尧臣,字圣俞,排行第二)马五(即马遵)蔡九(即蔡襄)皇祐壬辰(1052年,即皇祐四年)仲春寒食前一日会饮于普照院,仲涂和墨,圣俞按纸,君谟挥翰,过南都试呈杜公(即杜衍)、欧阳九(即欧阳修)评之,当属在何等。’”所叙时间、人事与此诗相合,故此诗作于1052年(皇祐四年)二月,当时梅尧臣在京城汴京监永济仓。
梅尧臣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此诗虽写送别,却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
开头四句先写送别的时间。这几句化用唐代贺知章《咏柳》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但却又有发展变化。贺诗单写春柳,此诗重点在写杏桃。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裁出了柳叶,又裁出杏桃,这是变无情为有情,把没有感情的春风,写成了有情的巧匠,设想新奇而富有诗意。第三句的“圆尖作瓣”承接上句,写杏桃的花瓣,圆瓣指杏,尖瓣指桃。“得疏密”是说它们疏密适中,既不太稀,也不太密。第四句说它们的颜色红若燕脂(即胭脂),艳丽无比,也就是说,春风不但剪其形,而且染其色。春风荡漾,柳绿桃红,景色是如此宜人。这几句语调轻快,写出送别时的愉悦心情。朋友相别,使人怅恨,此诗却透出欣喜之情。当时京都地区原本大旱,据《宋史·仁宗纪》记载,1051年(皇祐三年)八月,汴河即已绝流,马遵比时也因此而被困在京城。而到这次送别时,气候已有转机,即将下雨;同时派去引黄河水入汴河的夫役,也已于不久前遣发,汴河即将通航,这令诗人十分欢欣。此刻就是因为马遵即将回到江南去,所以梅尧臣等人在东城为他送别。此诗第五句至十句就是描写此事。《埤雅》:“鹁作,灰色无绣顶,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鸿逐妇’是也。”“黄鹂”句诗意即源于此。黄鹂不鸣,鹁作逐妇,都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深园静墅声嗷嗷”的“嗷嗷”,就是鹁作逐妇的嘈杂喧叫声。“开汴”指疏浚汴河河口和汴河上游,以便引黄河水顺畅地注入汴河。这四句是叙事,节奏急促,气氛非常热烈。下面接着写人们的心情:都城的人盼望下雨就像渴极的人盼望有水喝一样,寒食前夕,大沟小沟都已疏淘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排水。据《宋史·河渠四·京畿沟渠》记载,北宋京都每年春天疏浚沟渠,以防水潦成灾。诗人于1053年(皇祐五年)所作《淘渠》中有“开春沟,畎春泥,五步掘一堑,当涂如坏堤”,即专写汴京整修下水道。“何当”在这里是“合当”之意,表示肯定语气。“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宋代设有都水监,管理河道堤防,原来隶属于三司河渠,1058年(嘉祐三年)始置专监。作者写此诗时,都水尚无专官。诗中的都水御史即指马遵。舠是小船,形如刀。“雨深一尺”,可以解除早象;水深一篙,则汴河可以通航。友人马遵即可乘着轻舟,顺流直下,日夜兼程,回到江南的住所去。“亦即喜”的“亦”字,表明欢喜的不仅是马遵,还包括京都和吴楚地区苦于旱灾的人民,也包括作者在内。“回轻舠”点出题中的“送”字,“轻”字不仅同上文“水一篙”关合,而且还写出了行者的欢悦心情,因为只
有水深流急,舟行迅疾,舟才显得轻;只有人心情愉快,才会更加感到小舟的轻。这几句如急流行舟,节奏非常轻快,写出了送行者和行者的愉快心情。
马遵是转运判官,他这次回住所的任务,就是要协助转运使收缴吴楚财赋,由汴河运进京师。此诗第三大段,即由此着笔,写诗人对友人的希望。因为吴楚频受苦旱,连年歉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仍然缓不过气来,所心诗人希望友人在收缴赋税时,不要额外多收,如果加重剥削,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唐代刺史、节度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赋税贡献朝廷,称为“羡余”。“频年苦旱”而仅“一稔”,老百姓身上没有什么油水,所谓“勿求羡”不过是不要大肆搜括的委婉说法。当时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许元以聚敛刻薄为能,希图得到迅速提升,所以诗中特别以此嘱咐友人,作为此次的临别赠言,要他对上司许元加以规劝,实际上是讲给许元听的。据《宣城县志》记载,马遵为官清廉,他任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知州离去时,郡僚军民争欲挽留。最后八句又将此意加以申说。出城相送,不惜典袍沽酒,可见对友人情意深重。而计算行程,友人此去必定经过睢阳,杜衍、欧阳修正在那里,所以作者要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于天下的人不无少补。睢阳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太傅指杜衍,当时以太子太傅退居南京。大尹指欧阳修,当时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留守事,汉唐时京师地区行政长官称尹,诗中即沿此例尊称其为“大尹”。他是作者的至友,曾为其《宛陵先生诗集》作序,对作者的诗极为赞赏。“万分岂不益一毛”是反用《孟子·尽心上》“杨子(指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意,意思是说如果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于国家人民多少有点好处。诗中说请杜衍、欧阳修评说,是有深意的:他们二人都是朝廷的重巨,杜衍曾为宰相,为人刚正廉明;欧阳修曾为知制诰,能关心人民的疾苦,他们会赞同诗人的意见。这样一来,如果转告许元,许元对他们的意见就不能不加以认真考虑。结末两句仍承此意,以“国给民苏”相期许。“国给”和“民苏”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国家强盛富足,人民才能得到复苏;只有人民温饱,有力耕作,国家才能富足。只有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地方上没有事端,作地方官的许元和友人马遵,才有闲暇逸致,得以在东园尽情遨游。“东园”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许元所筑,梅尧臣有《真州东园》诗。欧阳修有《真州东园记》,详记修园始末和马遵同发运使施昌言、许元园中游憩事,其中有“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语,与此诗之意相同。诗以东园作结,既能唤起友人的美好回忆,又从正面作了奖劝,表达了对友人的股切期望之情。
此诗通篇都以国计民生为意,而将朋友深情,融贯其中,一韵到底,情调轻快,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循涧辟芳园,结亭对虚壁。澄潭俯幽鉴,空翠仰寒滴。
主人心事远,妙寄尘壤隔。岂为功名期,而忘此泉石。
白雪词工,青琴调古。瑶笺飞下新题句。熏香珍护碧纱笼,神交梦绕龙舒路。
水绘名园,谢庭飞絮。金闺喜得知音侣。灯前不厌百回吟,空阶凉滴梧桐雨。
形化辞尘蜕,神归控玉虬。亦知生是寄,其奈逝难留。
往事犹萦抱,当年拟息游。行歌原寡和,命啸更无俦。
客偶传狂草,君偏赏谬悠。姓名烦记注,物色到荒陬。
委巷逢倾盖,晴溪约放舟。骊黄评共略,水乳味交投。
移日过花屿,轻阴爱麦秋。芳菲桥外圃,澹荡水边楼。
隔渚丛烟荻,当阶堕海榴。提壶听格磔,惊饵见游鯈。
槛列层峦小,帘窥竹影修。雪鳞尝破浪,碧叠劝新篘。
兴洽谁宾主,吟深始唱酬。告归情促刺,惜别语覼缕。
一自经年阻,重为度夏谋。荷香新涨浦,菱棹晚风讴。
三径哗言笑,中厨饰膳修。扃扉辞剥啄,解榻换衾裯。
妄志归渔猎,虚怀属校雠。借书劳远使,发箧任穷搜。
坠典陈绵蕞,雄图聚米筹。当餐时借箸,废寝屡然篝。
此意平生最,相看意气遒。忘言惟悦解,疑义迭咨诹。
特达知能许,迕疏愧莫售。怜才珍蕙柏,鉴品别薰莸。
轩盖讥乘鹤,衣冠哂沐猴。负涂群诧鬼,借面只怜优。
要路供麾斥,穷居切喔咻。力虽悭广厦,心每薄干糇。
念旧曾悬剑,分甘及敝裘。倾囊宁复虑,指囷动相赒。
缓急焚兼溺,安危鼓应枹。薪劳炊莫恤,绵薄绪还紬。
常恨枭难逐,尤悲雉即罘。孤踪轻舐触,平地乍戈矛。
意在忘亲串,情殷绝悔尤。聊城终藉鲁,北海为呼刘。
涸辙逢濡润,泥涂免躏蹂。冲冠还故璧,投杼息谗咮。
直道今亡矣,交情有是不。往来仍契阔,出处共浮沤。
予两逾闽嶂,君三上蒯州。风霜催蹀躞,烟水送夷犹。
献赋羞荆玉,因人耻蒯缑。壮颜销客路,生事寄诗邮。
便拟逃尘网,言归把钓钩。山青浓似黛,水碧澹如油。
好买篷编舸,旋牵屋傍洲。五湖客第宅,万卷薄公侯。
不敷云霄鹄,惟盟浩荡鸥。营营何日了,冉冉此生休。
夙世怀吞凤,儿时气食牛。乡人思款假,国土识骅骝。
冀北占游刃,秋风试射菆。高材来贝锦,大木撼蚍蜉。
暂滞扶摇翮,翻资烂熳游。诗篇闲煅炼,心肾苦雕锼。
昌谷无幽怪,香山有刻镂。清鲜宜沁齿,隽爽欲新眸。
先达倾中座,争言让一头。轮囷偏未遇,蹭蹬复何尤。
薄秩縻金马,浮荣视缀旒。原无东观志,聊慰北堂愁。
花傍轻烟发,春依寸草柔。悬鱼欢綵袖,跃鲤荐常羞。
匕筋关愉戚,几微审竞絿。良辰铺几席,妙午佐尊卣。
宛转温裀枕,辛勒洁厕牏。百年殊未慊,二竖竟何仇。
谥臂宁分痛,刲肝讵易瘳。吁号祈帝力,祷祀倚神庥。
返哺心徒折,衔枯索不收。肠摧声尽咽,泪竭血空流。
备礼宁唯峤,哀劳不啻裒。云山俱惨怆,风木倍飕飂。
骨立栖苫块,魂飞望首邱。家门戕荫芘,吾党失蓍龟。
里巷仃舂相,亲知泣道周。世难存鸑鷟,天岂纵鸺鹠。
茫昧呵安问,招呼返未繇。嗟予犹彳亍,顾影但啁啾。
顽石资砻错,推轮仗矫揉。弦哀良已断,斤妙故难求。
展卷追吟赏,持觞忆劝酬。不成书咄咄,谁为听忧忧。
重过溪山曲,依然水石幽。尘埃凝旧榻,灯火暗空帱。
絮酒成虚设,牙签永罢抽。却思凉月夕,同上泛湖桴。
一叶中流住,长空匹练浮。残更高秉烛,清咏数传瓯。
昔梦惊蘧蝶,余生悟爽鸠。向平身后事,任昉故人忧。
名未成千载,身还欠一抔。遗文须料理,门户赖绸缪。
天水论交密,夷门结契稠。衰迟无限望,凄绝若为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