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意思是:年复一年,驰骋于边塞关城之间;日复一日,横刀跃马,征战杀伐。这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复”和“与”字,把四个边塞特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 人感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无尽无穷,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好像征人的怨气已经发泄尽,其实,征人的怨何止这些呢?他不仅从年年岁岁的漫长时间中感受到枯燥苦闷,而且面对眼前看了千万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无处不在,所以有了三、四两句的描写。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这首七绝,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 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的确是不多见的。
捣蓝作雨两宵倾,生怕难乾急放晴。一路东皇新晒染,桑黄麦绿小枫青。
罟舶夷舟递占潭,凌人忽为启冰庵。百船十死众争利,一尾半金人买甘。
偶尝贫士已知足,数饱豪家亦未堪。遥忆金盘充贡处,九重当食念江南。
凿石新成径,临流旧结轩。城边飞盖驻,树杪凤台存。
融雪滋花色,微风送鸟言。夕阳未归去,垂钓待鱼飧。
圆方顶足法高卑,五九苍苍老节奇。一日湛然获二宝,东坡铁杖寂通诗。
我赋耽痂癖,有财贮空虚。不作子孙计,不为车马速。
不充玩好用,不买声色娱。置锥无南亩,片瓦无屋庐。
所得月俸给,唯将赎梵书。万里遣迎介,崎岖涉长途。
奉安大刹中,开示诸迷徒。庶几披阅者,咸得入无馀。
古佛为半偈,尚乃舍生躯。我今以财施,痛楚不侵肤。
以我较古佛,苦乐万倍殊。所以不惜财,非是禀性愚。
借问借财人,终日较锱铢。无常忽地到,宁免生死无。
避暑城东十里行,旁人休诧是逃名。丹崖碧水开仙府,风格龙楼仰帝京。
冠盖登临增地胜,笙歌清绝带泉声。惭予归自西台晚,未得相逢共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