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棠梨叶落有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有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公元991年(宋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作于淳化三年。
霅上归来过了春,枝头杏子可尝新。旋追老酒医佳况,更谢提壶解劝人。
白头注书懒出门,足迹不到东西村。倏忽移家向千里,远游却谢君王恩。
钱唐夜舸冲潮发,柏署啼乌晓方歇。升堂见子复见孙,綵服如云映秋月。
江鱼竹笋称觞暇,时坐肩舆过城下。苏公堤上闻采莲,岳王祠前看走马。
问君北归今几春,予欲乘槎西问津。渡河先访封君宅,携酒来攀庭际椿。
渔阳老将别多年,岁晏开书意惘然。綵笔何人传赋草,青门几处买瓜田。
笳声久断关前人,剑气犹横海上天。莫向烟波闻同调,一竿残雪五湖船。
黮黮重云,习习和风。黍华陵巅,麦秀丘中。靡田不播,九谷斯丰。
奕奕玄霄,濛濛甘溜。黍发稠华,禾挺其秀。靡田不殖,九谷斯茂。
无高不播,无下不植。芒芒其稼,参参其穑。蓄我王委,充我民食。
玉烛阳明,显猷翼翼。
西风萧瑟薄窗纱,半角斜阳散绮霞。瓦鼎煎茶拾红叶,瓷瓶添水插黄花。
一楼乡梦惊新雁,九月寒砧起暮鸦。问我秋心向何处,乍归于越又京华。
碧天晶皛欲霜时,香驻帘栊卷更迟。日薄江村收笭箵,风摧木叶战燕支。
悲秋懒挹芙蓉粉,遣酒新题橘柚词。最是诗粮今岁熟,重阳开过菊千枝。
楚云吴树乍相逢,夜访何须醉浊醪。野簌山肴篱绽菊,泉香酒美客持螯。
风回湘泽新营垒,雷动江淮利挽漕。泗水诸侯观壁上,溪沙鱼鸟贼诗豪。
散酌山杯笑几人,缓寻村馆得幽新。松于密处鸟生梦,月不明时天失真。
隔岭潇潇来薄雨,前溪皛皛似侵晨。物情应节催心老,所学都成过眼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