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初收晓寒重,野人忽作清都梦。宫墙柳色绿如染,仰视修门岌飞动。
元章久已葬岷山,安得翩翩并驰鞚。春光如昔交旧少,肺肝欲写谁堪共。
颇闻天阍有疑事,通明殿下方佥议。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夏首新热叶气蒸,细路危桥得幽悄。桤树成林已快人,况有鸣泉覆深筱。
松髯石发成能净,竹稚鸟雏怜最小。何时一床卧僧阁,饱听凌晨醒来鸟。
蟋蟀。蟋蟀。千种离愁谁识。催残寒漏三更。阶下梧桐月明。明月。
明月。疏影横窗清绝。
悠悠从羁役,故里限东隅。风波岂不恶,游子念归涂。
朝随一帆逝,暮逐一马驱。如何十舍近,翻胜千里馀。
在世俱是客,且此葺吾居。
楚郊三月多黄鹂,飞上绿杨高树枝。身轻舌巧羽毛丽,一点深黄露烟际。
趋时应节最善啼,画帘东畔金塘西。河蒲茸茸吹粉雨,日斜夹看歌童舞。
羁雌几度感黄袍,紫燕前头避伯劳。凤城箫管听离别,杜宇声传蜀冈血。
樊姬墓草纪南门,客望天涯正断魂。梁家贵主园林畔,荆棘风摇鹧鸪叹。
可怜昙首泪双悬,美人寂寞花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