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译文与注释

注释
(1)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2)责:要求。
(3)彼:指舜。予:同“余”,我。
(4)去:离开,抛弃。就:走向,择取。
(5)是人:指上古之君子。
(6)良人:善良的人。艺人:有才艺的人。
(7)详:周备,全面。廉:狭窄,范围小。
(8)少:稍微。
(9)已:太。
(10)用:作用,指才能。
(11)以:名声,声望。
(12)众人:一般人。望:期待,要求。
(13)虽然:虽然这样。
(14)尝:曾经。
(15)语:告诉。
(16)应:响应,附和。与:党与,朋友。
(17)畏:畏惧。指害怕他的人。
(18)修:善,美好。
(19)光:光大,昭著。
(20)有作于上:在上位有所作为。存:记住。几:庶几,差不多。理:治理。
(21)重以周:严格而且全面。重:严格。以:连词。
(22)轻以约:宽容而简少。
(2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赏析

  《原毁》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并且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第一段
  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第二段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以”。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第三段
  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对比手法
  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此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猜你喜欢
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无术谬称简,素餐空自嗟。秋斋雨成滞,山药寒始华。
濩落人皆笑,幽独岁逾赊。唯君出尘意,赏爱似山家。
应得烟霞出俗心,茅山道士共追寻。闲怜鹤貌偏能画,
暗辨桐声自作琴。长啸每来松下坐,新诗堪向雪中吟。
征南幕里多宾客,君独相知最校深。

飞蛾扑扑误占灯,火色何人要上腾。我已澹然忘世味,蒲团纸帐只依僧。

芙蓉初出水,菡萏露中花。风吹著枯木,无奈值空槎。

风飘万点红,零落胭脂色。柳絮入帘栊,似问人愁寂。

凭阑望远山,芳草连天碧。深院锁春光,去尽无寻觅。

观源洞口觅仙踪,云琐仙山悴几重。哑虎夜惊千岁鹤,碧鸡春唤万年松。

药槽自引灵泉洗,丹灶犹馀绛雪封。风景苍苍人去远,杖藜何处得相从。

傍雕栏,啄花唼叶,呼名任游戏。依稀芦岸,蘸拍拍烟波,成队飞起。

红裙偷裹采莲女。船头竞弄水。好趁取、碧天云淡,桄榔斑暗记。

何人竹弓莫轻弹,鸳鸯交颈处,惊他浓睡。争扑鹿,澄潭下、嫩黄难比。

浑迷却、断霞一点,看只影、横斜穿暮紫。倩去伴、甲煎银叶,蹒跚香雾里。

扫松拜亲墓,攀柏念亲泣。柏露滴儿衣,儿泪和露湿。

五鼎从可陈,三釜嗟何及。坟前白颈鸦,终日声楂楂。

有弟有弟青云姿,以兄为友兼为师。十五遍探古人籍,十九不作今人诗。

从兄翱翔潞河侧,宁料为殇返乡域。孤坟寂寞崔桥西,渺渺游魂泣寒食。

呜呼三歌兮歌转烈,汝虽抱女祀绝绝。

春来踪迹,正殢花慵酒。客里闲情恁拖逗。记黄昏、门巷三月初三,刚恰似、杨柳藏鸦时候。

销魂谁见得。背解罗襦,烛影金钗鬓边溜。人定翠帱香,小枕单衫,偏称得、个侬消瘦。

听帘外、东风又三更,愿人共梨花,一春厮守。

天开洞府亦奇哉,白石磷磷磊欲颓。一线羊肠通紫砚,三龛象迹现如来。

云封药蔓迷樵径,风送荷香入酒杯。尘境不如仙境好,可堪民力竭楼台。

一溪新水绿涟漪。嫩柳袅金丝。扁舟载得春多少,轻摇过、芦荻沙堤。

惊起一双鸂鶒,飞来几点凫鹭。

笔床茶灶总相随。蓑笠不须披。烟波深处耽清趣,任逍遥、不管伊谁。

抱膝吟余好句,回头又得新诗。

煖分煨芋火,明借绩麻灯。

似说天书下紫宸,筑宫养赡聚流民。壶餐那得移诸邑,木酪曾闻活几人。

肯与再生犹有策,若驱为盗岂无因。公田租挈年年重,且议宽征事抚循。

青山如仰釜,形胜本来真。大地钟灵秀,遗留待达人。

淅淅窗棂,萧萧亭院,点点声声滴处。敲遍梅梢,东风又起,可惜繁花一树。

才把清香放,奈还是、摧残如许。可怜簌簌阶前,蔫香吹落无数。

怊怅嫩寒侵户,见宝篆烟痕,背人飘去。对此沉吟,空篝锦幕,经过几番凄楚。

纵有书千纸,待寄与、也无情绪。剪了银灯,夜深闲听疏雨。

槛外澄湖平不流,窗间叠嶂屹将浮。烟霞五色锦屏晓,风月双清瑶镜秋。

薝葡浓香吹法席,芙蓉凉影荡仙舟。结巢拟傍云松住,回首朝簪愧未投。

浩歌排两脚,蒙里横天涯。
圣母祠堂药树香,邑君承命荐椒浆。风云大感精神地,
雷雨频过父母乡。尽日一川侵草绿,回车二麦绕山黄。
野人久会神仙事,敢奏歌钟庆万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