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满腹诗书,馀事到、穰苴兵法。新受了、乌公书币,著鞭垂发。
黄纸红旗喧道路,黑风青草空巢穴。向幼安、宣子顶头行,方奇特。
溪峒事,听侬说。龚遂外,无长策。便献俘非勇,纳降非怯。
帐下健儿休尽锐,草间赤子俱求活。到崆峒、快寄凯歌来,宽离别。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搢绅。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
粲粲疏梅短短墙,骚人长恨失遗芳。低徊草棘精神透,彷佛关山魂梦香。
月淡乍看清影乱,春深终恐绿阴藏。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
绀纱幔卷,尚拂面、穗烟轻飏。记锦轴薰香,圆仪窥粉,不许蛛丝罥网。
丈室天花成何事,但做尽、人间惆怅。怜玉骨渐消,金经犹诵,雪衣空葬。
凝想。西湖去后,月轮无恙。问幻劫匆匆,相思铅水,可似铜仙露掌。
夕磬听残,晓钟敲罢,谁见妙莲曾放。霜镜展、剩有凌波翠履,夜深来往。
一楼小于舟,四面蒹葭水。湖山环堵间,人生洼濛里。
缅公衣带表,盛节秉青史。心共止水清,名并高山峙。
想当读书时,弥望俱可喜。遥山带书帷,浦溆环髹几。
子往不速来,季思亦时止。相携月波上,湖干月正起。
今我来斯楼,嗟踰二十纪。归焉鲁灵光,春风在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