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
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此时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就把曹侍御称为“骚人”。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是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应是极好,然而却办不到。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
这首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千堆白浪捲彭湖,一叶青帆映大孤。梦里东坡魂尚魇,岸傍梅福笑相呼。
开门翠壁连天是,回首惊波一事无。推下黄紬见真意,的知陶令是贤乎。
五代天子朝暮移,兵强马壮则为之。河东险固霸王资,行营都统肇鸿基。
横挑强胡岂晋宜,契丹鼓忿中国疲。晋阳保境独孜孜,负义侯已黄龙羁。
安行入汴不须疑,更称天福表馀思。垂裕何人继者谁,锥剑奚堪属幼儿。
陛下禁声能几时,东庑授首如倾蔂。密诏朝来反邺旗,封丘始至冲主糜。
澶州群拥侍中为,刘崇帝北几衔悲。祖业安能一旦亏,二十九年太原陲。
传国虽微亦汉丝,史氏编名那可遗。
圣明端拱太平时,好雨当春细若丝。应是柏台添气象,旋滋花柳更催诗。
大茅峰栖云绝顶,祠官石坛秋日冷。杖藜萧条一老翁,仲冬焚香谒司命。
日间流水俯潺湲,妙意所得何能言。昔闻兹山直通蜀,避世何必求桃源。
清晨跻攀历深窈,下视诸宫楼观小。乱叶打头风倒吹,是日苦寒绝飞鸟。
三君弟子老奉祠,清净寡欲真吾师。清酒绿液半凝脂,慰我远来还渴饥。
閒远先生更奇古,壁间示我虞翁诗。诗中爱道李太白,结巢云松复此客。
九江秀色虽可餐,高隐何如炼精魄。吾闻兹山到处有神仙,杨许遗书傥可传。
泥丸绛官朝内景,玉经玄文味至言,如此亦足昌吾年。
番湖一碧澄不流,旧山明月随行舟。清光四垂天宇净,水气凛凛寒于秋。
乍入盘涡棹声扴,近岭回波尽圆折。布帆落处水禽啼,十里平沙踏晴雪。
孙郎济胜天下稀,猿臂引我登危矶。天风吹入倏飘举,衫影欲逐岩云飞。
山中露寒夜萧爽,缘山有径披榛上。崖回岛侧穷攀跻,天半惟闻屐声响。
兴尽重寻下渚船,登山临水总堪怜。月明欲去无乡梦,斜倚孤篷枕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