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鉴赏

  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先介绍黎、安二生的由来,再说明写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如何认识迂阔。迂阔,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用这一形容个性的词。如果抛开它那略带贬义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如果他的观点、信念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迂阔的表现正是难能可贵的。曾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才对迂阔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从文中反映的背景来看,黎、安二生由于“学于斯文”,即酷爱韩愈、柳宗元以至欧阳修、苏轼所倡导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讥笑;而曾巩也因身体力行地追求“道”,给自己带来一些“患”。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浅薄了。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猜你喜欢

杳杳长空敛雾烟,冰输都胜别时圆。风传漏报天将晓,惆怅婵娟又隔年。

奉祠严秘馆,摄事罄精诚。岁晏悲木落,天寒闻鹤鸣。

念昔丘壑趣,岂知朝市情。弱龄婴仕宦,壮节慕功名。

多病惭厚禄,早衰叹馀生。未知犬马报,安得遂归耕。

临风惆怅一登台,台下黄花次第开。名士由来能痛饮,世人元不解怜才。

蕉窗酒醒闻疏雨,石径云深长绿苔。摇落寒山秋树冷,啼乌犹带月明来。

午睡醒来无事,斜阳转过松阴。倚树科头箕踞,宛然身在山林。

故人家在柯山曲,门外溪流转寒绿。板桥一抹长林西,尽日烟霞看不足。

山深几日生秋风,树色尽作胭脂红。斜阳隔山渲金碧,画屏惨淡开天工。

平昔看山爱秋晏,写入吴纨白团扇。画中佳赏谁最同,浊酒扁舟载王翰。

寻君摇指松扉开,破帽风前笑相见。第五桥边诗思多,林阴席地共婆娑。

年年好景常如此,放眼湖山一醉歌。远水遥山入秋暮,多少征途此中去。

渔舍多依薜荔湾,估船偏问鸳鸯渡。王郎去客嵩汝间,余亦劳劳别故山。

江路雁来知有梦,白云秋尽几时还。燕云越树动成忆,把臂王郎忽长别。

黄沙落叶满长安,寒日萧萧素车出。著屐平生定几回,遗诗读罢更堪哀。

分明洛水疲驴道,曾得家山一面来。遥怜瘦沈依山住,红到山中几千树。

已是题诗失酒徒,扇底风光更何处。何日僧庐返病身,绿萝禅榻结比邻。

西头更触浮生恸,满目山阳笛里人。

曾共元戎出塞垣,生擒番将向乌桓。如今老去谁终惠,独对西风瘦骨寒。

白头老子愁底事,正坐送春无一钱。
偶被黄鹂故牵引,却向绿阴窗下眠。

池馆何人扫劫灰,春阴又见长莓苔。水杨柳绿风初过,山鹧鸪啼雨欲来。

草色拖蓝迷竹径,花枝缀锦照金杯。纵教不是兰亭会,也欲寻诗日往回。

独倚斜阳百尺楼,故人千里思悠悠。陶唐祠下烟光晚,姑射峰前雁影秋。

尊酒几时同李白,云山多处是并州。临风惆怅无人会,一曲商歌写暮愁。

槟榔自无柯,椰叶自无阴。常羡庭边竹,生笋高于林。
大都心足身还足,祗恐身间心未间。
但得心间随处乐,不须朝市雨云山。

笠屐坏色衣,冲雨寻飞泉。枫人蹑我后,维摩导我前。

缘崖面峭壁,震惊两耳边。竭蹶赴山亭,大叫龙喷涎。

急溜泻岩肋,下注硗确穿。破空一激响,个个冰花圆。

忽为蝴蝶飞,十百回翩跹。扑散万银竹,荡开千炉烟。

中洼一丈石,迹之见藕船。驾言汎天湖,鼓枻凌颠仙。

夕阳西下溶溶月,万点猩红明不灭。空山无人乌夜啼,何年遗下子规血。

双刹寂寞埋蓬蒿,幸免兵燹供薪樵。君不见润州鹤林寺,流红满地悲花妖。

松菊赋归来,森森一径开。小池通阿耨,高阁望蓬莱。

远目扶桑出,樛枝倦鸟回。逌然终吏隐,况复一仙才。

忆昨辞金马,投閒步紫苔。地偏风飒至,衣但薜堪裁。

自种先生柳,争誇水部梅。孤标谁可似,千古意悠哉。

兴在过逢数,情深凿落催。馆能招隐辟,记取旧宗雷。

千里念歧路,十年成别离。如何秋后信,犹是梦中思。

旧业留书卷,新愁上酒卮。云山看不尽,独立日西时。

鼹腹相需本不多,衡门两板带溪河。楚人服食优兰菊,山鬼衣裳秀薜萝。

满壁烟霞游岳记,百年寤寐《考槃》歌。庙堂不少夔龙佐,敢与清时补涧阿。

稠花乱蕊裹江滨,地迥难招自古魂。

一望青山便惆怅,空馀金碧半尘昏。

绣楹锦柱蛟龙泣,古殿微风鸟雀喧。

凤辇不来春欲暮,步虚空绕紫云端。

数行手泽是官箴,策蹇安知驷影骎。微尚誓无移勺水,累传惯已斥籯金。

摩挲一砚春云迹,萧瑟连床夜雨心。何日西堂寻梦去,读遗书共傍蕉阴。

五等周分国,三王汉世家。
日闻敦帝族,时见遣皇华。
剪土仍鹑首,疏邦自犬牙。
秦关通使节,灞水渡征车。
过邑恩难屡,堂登礼更嘉。
何如北山客,行役动长嗟。
贔屭窗前石,参差类虎螭。
秋晴藓可剥,岁晏竹相宜。
要自山川出,那知陵谷移。
摩挲群玉瘦,风助马王悲。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