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写荷花满塘,香闻十里的背景以及采莲女子贪玩而忘了采莲的情景。后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也是“贪戏”的进一步形象写照,欢笑之声可闻,活泼之状可见。汤显祖评道:“人情中语,体贴工致,不减睹面见之。
反映江南采莲优美风俗的第一首诗,是汉乐府《汉南可采莲》。后来梁武帝制《采莲曲》,梁、陈、隋三代相沿之作不少,但多浮泛轻靡。皇甫松是唐代人,生于江南,他的这组《采莲子》,则是清水出芙蓉,充满健康活泼的生活气息。 《采莲子》是唐代教坊曲,七言四句,句尾带有和声。此组歌词,若去掉和声,则无异七言绝句,呈示的是一位少女采莲的情景,这是其第一境界。包括和声在内则不同,展现的是采莲众少女一唱众和的情景,这是其第二境界。此词和声既传,则应欣赏其作为有和声之歌词而不是无和声之绝句的全幅境界。 两词的主角为同一位少女,两词回环映照,实不可分。先看前一首。“菡萏香连十顷破(举棹)。”菡萏即荷花。采莲是采莲蓬,但此时不妨还有迟开的荷花,如此则意境更美,荷花与红裙少女相映成趣。陂是池沼,即荷塘。香连二字,以荷花的清香把回塘十顷连了起来,并把采莲女曲曲引入荷塘深处,这样写法,有空灵之妙。句尾和声“举棹”,与现境相关,分明唱出众少女打桨荡舟的情景。诵之则仿佛一女歌声方余音袅袅,众少女已齐声相和。“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小姑是歌中人,其实不妨就是唱歌的少女,如此则有戏剧性,意味更妙。小姑平时藏深闺,今日入荷塘,林立的荷叶似乎隔开了人世的拘束,清清的水波更荡开了她的心扉。小姑不禁贪玩戏水,流连忘返。“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掉)”。“晚来”承上句“采莲迟”,“弄水”点上句“贪戏”。小姑弄水,大概是赤着双脚打水吧,到了兴头上,采莲船也给浇得水湿淋淋。可是她的娇憨之态还不止于此呢。“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小姑的无拘无束,憨态可掬,活脱脱就在眼前。句尾和声一起,伴随着众少女的一片笑声,那不消悦了。
羽卫一何鲜,香云起莫烟。方朝太素帝,更向玉清天。
凤曲凝犹吹,龙骖俨欲前。真文几时降,知在永和年。
群玉府中香满袖,凝春亭里看花开。綵云近席微风动,红日当窗好客来。
西海珊瑚阶下长,东家胡蝶雪中回。竹深每听尚书履,池暖时分太液杯。
凤咮浮烟金错落,鹅群随水白毰毸。人间应得函封帖,青李来禽绕舍栽。
瓦砾何所知,说法犹咄咄。况此空洞中,孰能无启发。
自夏徂秋兮,旱魃为殃。泉涸烟生兮,海沸如汤。五谷已萎兮,不舞商羊。
桑林输诚兮,四野张皇。终日劳劳兮,步祷上方。携老扶幼兮,百里相将。
层峦共望兮,风伯无良。浩浩皇天兮,不我之伤。连年抗旱兮,民何所藏。
哀哀穷黎兮,家无稻粮。务穑劝分兮,犹藉官仓。乞籴邻邑兮,幸歌太康。
荒政十二兮,务去欃枪。实余凉德致此兮,敢怨彼苍。
登高能共赋,好雨故催诗。阶草卧青软,畦苗垂绿滋。
夏深飞燕静,秋近候虫知。寄语耽吟客,可无新句为。
昨偕郭叟飞霞观,纵看华盖之嵚崎。高岩迹摩谢客字,古柏韵读黄侯诗。
小文妄托三语掾,博识奚援五总龟。珠玉在前诚自赧,报章试祈傥惠而。
独怜题柱际龙飞,新拜分符出凤闱。政暇可堪棠阁卧,质成犹听芮邻非。
春入中州花自好,云腾北阙意偏违。欲知稼穑供调燮,且向民间问瘠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