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前两句写盛夏暑气催得诗人靠着案桌沉沉睡去之情景;后两句写四周空无一声,惟见村童在竹林捣臼煎烤茶叶。全篇可谓简而佳妙:暑热使人醉如酒,比喻生动;眠觉而无声,点出夏日午后之静谧;山童敲茶白,其声远而清脆,“茶”又使人滋生解渴清凉之意,有如“心静自然凉”之语。
诗的首句,直白与细描并用,交代了夏昼的气候特点:“溽暑”,既潮湿,又闷热,这与北方迥然不同。“醉如酒”,形象地状写出了人们的难熬溽暑之态。由于湿度大,温度高,自然憋闷难禁,体力不支,心烦意懒,疲惫欲睡。这一句话张力颇大,叙事、抒情和寄慨,均由此而生发。
接下三句,写诗人夏昼的闲逸生活。
第二句紧承前脉,并与首句构成因果关系。溽暑难档,就打开北边的窗户,以透进丝丝凉意;困乏不堪,俯倚几案就酣然大睡,而且睡得既香且久。在这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无一觞一咏之乐,但能身舒神爽,逸兴遄飞,岂不快哉!三四句写诗人中午醒来,万籁俱寂,只听见隔着竹林的那边,有山村的儿童敲茶臼的声音。静,它作为一种存在,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常用的形式是借声显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衬托,展现了一种静中之动、动中显静的自然景观。而这首诗中以有声写无声,衬托出夏日中午环境的分外幽静,从而在极端偏僻、极端孤寂的境界中,微微透露出一点空灵生动的契机。
诗人写闲逸的生活,写幽静的心境,反映了他在沉重压抑中追求的一种精神寄托。怀才遭谤,处境孤立,久贬不迁,而今是良马羁于厩内,猛虎囚禁柙中,因此对悠闲自在的生活十分向往。诗人的这一苦衷却常常被一些帮闲文人画匠所歪曲,如《江雪》这一著名五绝,后来的某些画家竟屡屡以诗中情景为题材绘成《寒江钓雪图》,把渔家生活描绘成闲情逸致,飘飘欲仙,这完全违背了社会现实。对此,明代的孙承宗曾作《渔家》诗为其翻案:“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真是有理有据,深中肯綮。
艺术表现上也有可称道处。“醉如酒”,喻南方暑热,用词生新稳切;“开北牖”,看似随意,实暗含精到的诗心:惟开窗,空气通畅,才能在暑气逼人的环境下酣然熟睡,也才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山童敲击声。诗的末两句,以有声衬无声,益发展显了“无馀声”的静谧气氛。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见到,如王藉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杜甫之“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隐居二首》),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这种有声的宁静不仅赋予大自然以生机和灵气,更给人一种静美、和谐的诗意。
路欲转前岭,僧邀宿化城。饭抄青䭀软,茶瀹乳花轻。
岚雨侵衣润,松风入夜清。瓣香宣老塔,坐待日华生。
永安宫殿莽榛芜,炎汉存亡六尺孤。城上风云犹护蜀,江间波浪失吞吴。
鱼龙夜偃三巴路,蛇鸟秋悬八阵图。搔首桓公凭吊处,猿声落日满夔巫。
美丈夫,一身之外衣食无。糠覈之肥白如玉,英雄亦多冰雪肤。
貌如好女发鬒美,魁梧奇伟乃如此。逃秦一任四衰翁,兴汉只须两孺子。
君今长大宁长贫,且先辟谷同仙人。自古王孙要饥绝,壶浆岂必求交亲。
读书只是学黄老,阴谋实伤天地仁。其间名世端不尔,与君儒者元多珍。
沙鸥睡稳,雨声惊起,竹里双扉开合。南屏一缕白云生,早失却、雷峰残塔。
青苔妨屐,黄柑伴茗,松老应同僧腊。西风萧瑟柁楼寒,向弥勒、龛中下榻。
海角天涯倦客,青鞋布袜游踪。落日酒旗杨柳岸,小桥春水烟篷。
徙倚阑干长啸,扣舷歌罢千钟。
蔓草谁怀六代?荒烟莫记隋宫。兴废千年人不管,鹧鸪只叫东风。
我亦随时行乐,不须搔首书空。
荜门圭窦倚斜阳,榆柳阴阴过屋长。下马试尝新压酒,楝花风落苧衣凉。
罗浮山麓梅花村,十载结想萦梦魂。麻姑仙蝶出深洞,双栖万古晨与昏。
夫子前身句漏令,拟寻丹灶如家园。移家即在白云里,上界那复知寒温。
三峰夜弄铁桥月,五更晓看扶桑暾。种秫讵劳客辟谷,补萝可呼鹤守门。
柴桑陶翟本仙侣,丹砂葛鲍参名言。头衔相贶足清绝,祝君展卷开瑶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