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良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意思是说: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良尚情操?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意思是说: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良,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良情调;“谁爱风流良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疏影词成去范村,小红低唱不堪闻。明朝驿路相思处,回首梅花是白云。
九华綵扇贡巴东,午日承恩出汉宫。云影金泥黄帕解,花开宝绘玉函空。
擎来濯锦江头月,动处披香殿里风。自是君恩在怀袖,惟将皎洁矢丹衷。
文波不隔鸳鸯棹,盈盈水声银浦。淡月眉纤,凉云鬓湿,罗袜姗姗微步。
添河两度。谢灵鹊今年,告劳酬汝。未信仙家,艳情还被曙鸡妒。
人天一例怨别,恨无青鸟使,难寄书素。镜里鸾孤,梁閒燕寂,赢得秋心如许。
归飞倦羽。问镌骨鹣愁,汜人知否。后夜相望,更怜风浪阻。
爰有蒺藜,树之中庭。日月几何,维叶青青。青青之叶,不可采撷。
凌彼嘉卉,自以为杰。念汝非种,亦天所生。怜而勿锄,乃伤我于行。
呜呼!畴昔之日,有一溉之德。不以为德,肆为残贼。
蒺藜蒺藜,谁其树之?于汝勿尤,怛焉自思。
庭蕉冒檐舒,栖禽团竹聚。秋气集萧斋,空濛散飞雨。
飒至衣乍凉,洒地点可数。幽人居比邻,修夜杖频拄。
桦烛代凉蟾,山茶敌醇醹。孤赏寡所欢,长言易为苦。
露葵实已繁,寒瓜藤欲㼌。候虫不为秋,空阶何独语。
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风波狭路倍怜卿。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只嫌今夜月偏明。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