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宴会诗的恰当开头方式之一是皇帝的威严光临,经常运用形容帝王威仪的现成词语,如以“动地”描写帝王的到来。沈佺期这首诗的开头富有戏剧性,平静的水池倒映着虚空,但随着帝王紫光及香车的到来,这里突然充满了色彩和动态。沈俭期运用了最流行的惯例,把帝王及朝臣描写成天上的神仙。当诗人俯视池中的倒影时,他“错”把他们的出现当成天上神仙的形象。皇帝驾“云”出现在虚空的倒影中,他的车“御风”,这一词语出自《庄子》,用来描写羽化成仙的列子。
接下来,宫殿群倒影的出现使得凝视水池的诗人产生了一时的错觉:由于宫殿群的倒影添加在天空的倒影上,他错认为它们是天上的宫殿,但又“纠正”了自己的比喻,指出它们是“汉家城阙”。诗人的视界逐渐充实和扩大,从空澄的水池到皇帝一群的来临,再到宫殿群,这一切都是从水中倒影看出来的。接着诗人又从他的“镜子”中看到了京城地区的全景。读者在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中已看到,旧的虚构需要加以合理化,在这里是宫廷和天的同一;解决办法是一种在唐诗中流行的比喻形式——“迷惑的比喻”,诗人含蓄地或明确地承认比喻的虚构性,他不说“甲是乙”,却说“在我看来”、“我误认甲是乙”。
开头四句写得直率自然,具有戏剧性的秩序和宏壮的音调,接近于盛唐风格。第三联描绘的是狭小的特定景象,这在早期宫廷诗及盛唐诗中都可见到。诗人此时抬起头来,先看到水池周围的景象,然后看到远处的树林。第六句描写耸立于树林中的宫殿,但有一部分被盛开的木槿树遮住了。沈佺期与陈子昂一样也用了“分”这一动词,描写打破视觉延续的某事物的出现。在宫廷诗中,时节经常根据植物的花序确定,如这首诗,一种植物“已”呈现某种状态(此处为”绿“),而另一种则是“初”——开始开花。另一种流行的时序平衡法,是在对句中以“已”和“未”相对。
最后一联指汉武帝的《秋风歌》,写于他在汾阴祭祀后土的一次快乐出游中,李峤的《汾阴行》描写了这一事件。尾联对中宗诗的高雅评价,回到了帝王主题上。但是,诗人不仅是一般地将中宗与汉武帝相比,而是认为中宗诗的“雄”超出了汉武帝。一千多年来,许多帝王试图获得汉武帝横济汾河的同等乐趣,但只有唐中宗成功。第三联精致小巧的泛舟画面超过了汉武帝的强烈感情。从中宗现存诗篇的质量来看,沈佺期的恭维是言过其实的。
层台跨青空,溪水出其侧。千峰竞神秀,万里无限隔。
王侯贤令尹,心匠巧经画。平生不凡处,眼高四海窄。
坐令荆棘场,化作山川国。登临有胜集,而我非佳客。
听候妙谈兵,四座皆辟易。冰霜绕牙齿,韬略贯胸臆。
乃知杜元凯,不特有传癖。风尘犹澒洞,早试平戎策。
当沉岘山铭,更效燕然勒。
乐趣人谁似我疏,无多骨肉总离居。杜陵有妹今安在,班史重修恐未如。
咏絮乍惊微雪夜,结荷永废《大雷书》。伤心绵惙留哀语,犹望归宁慰倚闾。
我自无中生,尔自有中出。日间相随动千里,灯下相依静一室。
贫贱自安尔何忧,祸福自当尔不愁。百年世事各劳逸,忽睹镜中齐白头。
我养心神尔不悟,我还造化尔俱休。问答入微乃见道,陶潜异代神同游。
彼此相忘但沈醉,卧榻焉知有天地。
海田春霁。正踏沙人趁,斜阳潮尾。卸笠肩筐,沫点认来纤细。
碧桃零落安期醉。洒星星、墨花满地。翠珠摘到,红涎漉去,露腥烟腻。
爱嫩壳、微含玉理。尽拈来席上,比到筝指。齑醢茄菹俊配,闲园风味。
天涯未惹相思梦,漫缄鱼、钿窗迢寄。三霉雨过,江村唤卖,渴馋消否。
兰草无根,觅不得、中原净土。只剩有、铜驼荆棘,荒凉谁语。
故宫禾黍歌行迈,冬青宰木悲风雨。比灵均、寄与赋荃荪,吟蘅杜。
升中书,义堪取。史中讹,笔堪补。愿激励华民,扫除胡虏。
大义春秋凛夷夏,雄军革命师汤武。幸今朝、还我旧江山,归民主。
龙江江上有龙眠,溪翁鞭龙上九天。腾踏白日何飘然,倏忽变态生云烟。
须臾飞去玉皇前,玉皇为之开天颜。周旋唯诺于其间,留与云鸟司千官。
慎莫贪看钤山云,钤山云起龙俱神。
千官樽俎集南宫,万国车书此日同。象魏双悬尧典礼,凤韶初叶舜丝桐。
金茎露湛传仙籞,兰署花深引上公。最是主恩偏侍从,蓼莪长咏太平风。
林亭晓起驾轻舟,一叶飘飘任所游。日涌苍波红似洗,无边烟景望中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