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761—827),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评析

  《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由两人之间的问答,写出石处士其人。笔法活络,控御自如。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古文家笔法之妙,在于貌似自然地随物宛转,对材料似乎毫无取舍,而实际上极文心结构之能事。读韩愈文章正应该从这些地方加深体会。

创作背景

  本文作于810年。乌重胤于810年(元和五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才,渴望共济国事。石洪为洛阳人,德高望重,颇具才略,一度为黄州录事参军,后归隐洛北十年之久。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谋。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猜你喜欢

水云生计有谁拘,烟雨蟾光已自娱。得丧与鱼同所遇,垂纶何似且施罛。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因访翟仙傍柳隈,不堪风景把人推。
松杉十丈入斤斧,夏屋数间俱劫灰。
道士潜心十丹灶,儿童劝我举霞杯。
谁知自有长生诀,独步白云归去来。
东苑梅繁,豪健放乐,醉倒花前狂客。靓妆微步,攀条弄粉,凌波遍寻青陌。暗香堕靥。更飘近、雾鬟蝉额。倒金荷、念流光易失,幽姿堪惜。
惜花心、未甘鬓白。南枝上、又见寻芳消息。旧游回首,前欢如梦,谁知等闲抛掷。稠红乱蕊,漫开遍、楚江南北。独销魂,念谁寄、故园春色。
旧院风流数顿杨,梨园往事泪沾赏。
樽前白发谈天宝,零落人间脱十娘。
辇路秋蓬满,野香团绿湿。
嫔娥粉黛愁,嫣花铅露泣。
莺声旧时好,玉砌秋归早。
东家胡蝶飞,烟姿满芳草。
以上元末在吴作。

澹妆收,残篆袅,斜月小坊静。肠绕朱弦,春是曲中影。

分明一把愁丝,七条分理,替人语、声声凄哽。

好风景。多定耽误知音,旧期总无准。倦说心挑,梦也可怜境。

是谁指上离骚,赚他红泪,尽弹断、袖痕香冷。

古今物物疑相似,一体乾坤到几人。笑把天峰秋色看,万红何片不同真。

去岁洛城东,公归秉枢务。
今日国门西,輤车行哭度。
同此晚春节,依旧西山路。
千古诀幽明,一年才旦暮。
远恨寄山川,余哀惨云雾。
平昔送公诗,何言歌薤露。

十稔违谈燕,区区混浊流。经时无一信,度夕是三秋。

友会此难约,君恩尚未酬。何人伴高兴,洛棹与嵩楼。

万万余车,白面一和。调饼圆成,彷似天来大。混沌蒸熟,恰好则一个。顺手拈来,看是谁嚼破。
重楼燕子隔天涯,五柳阴疏未聚鸦。
十日春寒淹雨雪,几番风信到梨花。
横塘水长听莺处,小巷泥深卖酒家。
多少朱门咽弦管,沉香火底按琵琶。

几年南北声名,有纯孝子骞苗裔。逃儒自爱,翛闲天赋,神仙标致。

归隐东湖,醉游南浦,满襟清气。想当时、宦海风波浩荡,从前错,如今是。

追念父师恩重,恨年华、暗随流水。锦帷夜醮,黄坛春静,绿章封事。

香雾空蒙,步虚嘹亮,孝通天地。玉皇优诏答功勤,寿甲子,三千岁。

天风拂袖下岧峣,度竹穿松兴未消。磴石青苔扶短策,寺门黄叶认前朝。

坐依佛榻闻清磬,渴饮僧厨借午瓢。爱杀长干秋色好,客游宁待菊花招。

风帆已落山生烟,霜叶半红新雁天。野店小桥通线路,孤峰古寺斜阳边。

荷担驱驴者谁子,满衣山翠凉娟娟。一人趁渡出沙际,何处撑来鸥外船。

使君为我图此景,披阅令人发深省。一日将昏一岁秋,大似百年逢老境。

如何抛却云水乡,总是埋头声利场。早觅家居到彼岸,莫待月黑迷津航。

阴晴远近同一川,桦皮屋子无市廛。七道三岛屋接连,人牛羊兕丈尺前。

人或坐立羊牛牵,青黄宛转高低田。蹋歌鐻耳争鲜妍,罽毛染衣光映渊。

白脉始知寻瀑泉,渐引渐深微绿穿。一线淡入迢迢天,腾涌四起云绵绵。

大洋万里规影圆,此皆笔踪细盘旋。有若发鬘丝丝缠,面势每在肤寸边。

初非组织非丹铅,远方市易用物全。鹿毛之笔松花烟,技巧何止秋毫巅。

屏风竞说端拱年,金银莳贡自奝然。拂菻女儿诧龙眠,亦不尽贵粉墨填。

红罗褾轴援古编,蝙蝠扇子螺钿筵。海波不扬海估骈,晴风听泊黄埔船。

道州山水篇,刻划固琐碎。疏花透凝寒,落落自真熊。

名流必好事,矧以生聚外。隐于柳诸记,举帜作先队。

少温六书学,醇驳难互盖。平生斯翁后,笔迹负精裁。

居然参中兴,千载两无对。斯铭在乾嘉,谭者莫能槩。

眼明经巢生,剜剔功实大。双胼饱群蜭,万本匈流辈。

晴窗检奇踪,幽梦入秋濑。巉巉双石门,向我宁有待。

不除豪气让名流,已着袈裟万虑休。使酒灌夫曾误学,搥琴安道敢同俦。

新来解破三般惑,那肯还添一段愁。梦里故人谁是幻,忽惊钟断悟浮沤。

银花浮动锦函开,郢曲新传白雪裁。自是登高能作赋,不因乘兴共衔杯。

湘漓地尽双流合,楚越疆分一水来。欲向江门问真派,愿携烟艇泛波回。

悟师手携清风琴,为我再奏招隐吟。
九原灵均不可作,后人遗恨空沈沈,
令我听之泪沾襟。楚山日落秋声起,
古猿啼月空山裹。千年愁气上青枫,
幽兰无香桂华死,吾道非耶何至此。
曲中历历分明道,苦怨王孙负春草。
岁晚山中难久留,忆君一夕令人老。
王孙王孙知不知,琴心招君胡不归。
下沿湘江之水流,上逐湘山之云飞。
一弹一招一太息,水流云飞朝复夕。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