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少尹序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明。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边的旁观者,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知道他是贤者的,还是没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写成传记以做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吗?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不得而知啊!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做为榜样。古人所谓“乡先生”,逝去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注释
杨少尹:名巨源,蒲州(今山西水济)人。
疏广、受:即疏广、硫受,西汉人。疏广为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年老同时辞官,百官盛会欢送,封建时代传为美谈。
设供张:即设供帐,陈设帐度举行酒宴。
祖道:钱行。
汉史:指《汉书》。
国子司业:国子监的司业。国子:唐代最高学府;司业:学官,是国子监的副职。
忝(tiǎn):有愧于。谦词。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
举:通过科举考试。
法:仿效。
没:通“殁”,死。

赏析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汉代二疏年老辞位的典故,处处为后文的对照设伏。疏氏权侄的事迹无疑是很多的,但作者只突出了两点:一是年老及时告退;二是其行动得到了人们的充分理解和肯定,不仅送行场面热烈,连路旁的观众也共盲其贤,汉史既传其事,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所以至今照人耳目。

  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与二疏对比的角度写杨君告老归乡。先肯定其同,再展示其异。杨君和二疏一样,也是年满七十,即主动求归,这是二者相同之处。作者首先肯定其同,不仅是为了提高杨君的地位,突出他归乡的意义,而且也是为了批驳“古今人不相及”这个当时颇为流行的错误观点。作者是一个儒家道统论者,并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到处鼓吹先圣先王之道。他认为七十而致仕,归老乡里,这也是儒家道统的一种表现。杨君与二在这方面的一致,正好说明儒家道统可以继承,是对“古今人不相及”这个观点的最好驳斥。杨君告老归乡的行为既然可以和二疏媲美,那么他就应该得到人们同样的理解和赞扬,可实际情况却完全两样。杨君去时,既没有看到热烈的送行场面,也没有听到发自内心的赞扬,史既不传其事,图其迹的画当然就更谈不上了。丞相虽有爱惜之心,告之于朝,为其邑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动之,京师的诗友,也相属而和,这些似乎可以减少一点冷落。但是,他们诗歌的主旨都落在那个“劝”字上。无非是动其继续为官,不归其乡罢了。可见他们都为“以官为家”的时尚所束缚,并没有真正了解杨君的志趣,没有真正理解杨君此行的意义,他们并不是杨君真正的知音。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在篇末才发出出了那么深沉的感叹

  最后一段第三部分,直接摹写杨君的归乡情趣,点明杨君告老归乡的意义。这段文字不长,但内容丰富。作者先用“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的不良现象作反衬,意在突出杨君告老归乡的意义。这儿的“中世”应该理解为中世以来,而且主要是影射当时的官场。有人说,不去其乡,这在唐代属“本等之常事”。就科举制度而言,年老致仕归乡,应该是本等常事,但中国的官场历来都是原则归原则,行动归行动。像杨巨源这样按例归乡的官员很可能还是凤毛麟角。唯其稀少,才觉得珍贵,唯其稀少,才值得大力提倡。作者之所以如此热心地宣扬杨君的事迹,其用意大概就在此吧。接着作者又补写一句杨君初出仕的情景,说他是刚成年就离开了家乡,这可能是为了突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最后,作品以深沉的感慨作结“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这是对杨君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世风日下的无穷感叹

  文中把杨辞职归乡的情景跟历史上有名的二疏具体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杨巨源思想品德之美。写作注意前后照应,富于变化,并且反复咏叹,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见。

创作背景

  杨君巨源是贞元五年进士,有诗名,官国子司业,年满七十,即告老归乡。作者对此极为赞赏,于是作序相送,意在张扬其事,以振古风。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猜你喜欢
左幡彤赤抗前旌,捧诏西归觐大庭。
汉署馀香薰锦帐,唐家新政纪云屏。
迎秋画隼开朱旆,别夜哀乌动列星。
从此回翔宸渥厚,冠緌清晓俯阶蓂。
昨闻曹两府,河上遇游仙。
驻跸钱塘后,结庵庐阜边。
焚香观御帖,洗盏酌神泉。
雁足传书日,伤心已百年。

白露点珠,明河生浪,秋光看又一半。翠衾知夜永,清梦冷孤馆。

南楼数声过雁,西池桂花零乱。岁序如何,江山若此,赢得鬓霜满。

伤心谩回愁眼,见蛩吟蔓草,萤度荒疃。泪随黄叶下,事逐浮云散。

沧波滚滚东流去,问谁是、登楼王粲。菊绽篱边,赋归来恐晚。

三晋阸河山,登览苦不畅。我欲西之秦,潜身睨霸王。

一朝得李生,词坛出飞将。撝呵斗极回,含吐黄河涨。

上论周汉初,规模迭开创。以及文章家,流传各宗匠。

道术病分门,交游畏流宕。朋党据国中,雌黄恣腾谤。

吾道贵大公,片言折邪妄。论事如造车,欲决南辕向。

观人如列鼎,欲察神奸状。稍存俞咈词,不害千喁唱。

君无曲学阿,我弗当仁让。更读诗百篇,陡觉神采壮。

先我入深岩,嵚崟剖重嶂。高披地络文,下挈竺乾藏。

大气橐山川,雄风被边障。泚笔作长歌,临岐为余贶。

自哂同坎蛙,难佐北溟浪。惟此区区怀,颇亦师直谅。

窃闻关西士,自昔多风尚。豁达贯古今,然诺坚足仗。

如君复几人,可惬平生望。东还再见君,床头倒春酿。

玉帝投宝坛,上清为辟易。高真辞牒去,收奏不遑食。

云司转阶例不卑,藩参臬副皆所宜。君今出守古僰国,过峡万里天之涯。

众为君忧君独喜,负利要自盘根施。我知作郡得专政,岂是唯唯因人为。

叙封况闻广九邑,其民既远杂以夷。凿牙穿耳固顽犷,抚之恩信当怀来。

诗书更欲变咮离,文翁之任非君谁。荔支初红五马到,江山亦为人增奇。

山谷老人有笋赋,读赋食笋君还知。苦而有味可喻大,历难作事惟其时。

生人无喜怒,喜怒由外触。
平地有风波,安居多鸩毒。
缅怀先哲士,每用此理烛。
颜子不贰迁,所乐一瓢足。

摇青曳绿汴河边,浓比征袍色更鲜。谩有柔条千万缕,如何不解系郎船。

熟境缠绵,心魔返倒,下功决要降心。住行坐卧,昼夜志防心。方寸虽然不大,起尘情、万种牵心。当识破,上天入地,好弱总由心。从今生觉悟,牢擒意马,紧锁猿心。把凡心裂另,要见真心。日日澄心遣欲,更时时、校勘身心。无私曲,自言心正,方可合天心。
信步如同云水。看遍秦川入水。不似栋梁间,万派逆留神水。神水。神水。便是山侗真水。

明月如轮碾金殿,蒙蒙玉露垂深院。万里高天无片云,凤凰城阙分明见。

此时禁庭人影稀,但听铜龙下银箭。忽然天乐来九霄,耳边仿佛闻箫韶。

步辇从容出复道,华灯的皪明春宵。赭黄盘龙覆御榻,羽林排列皆腾骁。

便殿前头竿百丈,彩绳高系青天上。银花火树齐开张,珠斗明星尽奔放。

金鹅赤凤无不有,玉女仙人各奇状。云中宝塔何嵯峨,海上蜃楼起烟浪。

更有奇花次第悬,千枝堕地生金莲。火山吞吐走日月,急如万弩离箭弦。

爆竹声中作霹雳,又如铁马攻战相回旋。夜静笙歌转清彻,两傍侍臣时叫绝。

一回花放乐一阕,此曲人间岂能窃?何意书生按拍听,果然妙舞《霓裳》月。

羽骑传呼催返驾,钟鼓楼前已三下。飘若浮云风雨过,万点灯花一时谢。

独倚危栏似梦中,月影沉沉转台榭。

冠裳已葬海虞峰,竹下茶瓯不复同。
华表人归身是鹤,葛陂仙去杖成龙。
七星桧老瑶坛静,午夜猿悲蕙帐空。
徒遣友朋怀远致,驿亭惆怅立西风。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雕。
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
锦箨斑斑带露痕,毫端写出君孙。
清高不肯埋尘土,根本虽无有节存。

仙去人间有故亭,四山林竹郁青青。隐居真诰传千古,玉局丹文役万灵。

白鹤归来人换世,黄云翔集夜充庭。步虚声转松风响,思掬岩泉洗耳听。

高僧占断西湖胜,细草斜连石子坡。
度岭剪来藤作杖,翻畦种得菜成窠。
一龛晓日红蒸衲,四壁秋烟翠染萝。
借问何时开夜讲,洗清尘耳定须过。
晨登玄石岭,岭上寒松声。朗日风雨霁,高秋天地清。
山门开古寺,石窦含纯精。洞彻净金界,夤缘流玉英。
泽药滋畦茂,气染茶瓯馨。饮液尽眉寿,餐和皆体平。
琼浆驻容发,甘露莹心灵。岱谷谢巧妙,匡山徒有名。
愿言构蓬荜,荷锸引泠泠。访道出人世,招贤依福庭。
此心不能已,寤寐见吾兄。曾结颍阳契,穷年无所成。
东西同放逐,蛇豕尚纵横。江汉阻携手,天涯万里情。
恩光起憔悴,西上谒承明。秋色变江树,相思纷以盈。
猿啼巴丘戍,月上武陵城。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
云泉不可忘,何日遂躬耕。

古镜堕井文字缺,铜腥已尽菱半折。拾来直置玉几旁,斑驳坭中认磨灭。

今人得镜忆古时,照来镜发已如丝。此镜开元龙脑铸,宋家宰相行照见。

是时天子传绀殿,三十六宫一日遍。今人不同古人心,古人那似今人面。

免月会缺还复圆,此镜半面那可存。从今镜水不镜镜,不如还镜古井眠。

雨过暗闻香,凌波试淡妆。珊珊仙袂冷,鸥梦伴银塘。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
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
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
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
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