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七十二年老迁客,骑马复走滇云陌。二妙风流绝代无,谈笑浑忘穷海谪。
画舫亭前花正开,佛桑含笑粉红腮。画图更爱韩熙载,一幅婵娟进一杯。
肃肃戒严程,萧萧班马鸣。龙庭新节制,骑省旧才名。
玉律调秋气,金铙寝夜声。陇云笳外结,关月笛中明。
鸾朔临秦阵,鹑瓢绕汉城。沙汀行见雁,海树坐闻莺。
游雾怀前赏,归风溯别情。伫听歌凯入,一举塞垣清。
帘飏微飔卷。正新秋、一泓秋水,一宵派遣。客舍高城砧杵急,清泪征衫休泫。
随旅燕、栖巢如茧。老子逢场游戏久,兴婆娑、肯较南楼浅。
眉总斗,遇欢展。
西山半角藏还显。记春星、扪萝孤照,来青残扁。早雁渐回沙柳路,催起臂鹰牵犬。
虾菜梦、年年难免。且饮醇醪公瑾坐,问风流、军阵今谁典。
花月外、舌须剪。
竹为篱落水为邻,草碧花红一径新。尽日欢声连绿野,满城和气入韶春。
歌姬汗湿欢閒翠,舞妓香生袜下尘。酒阵诗兵皆大敌,未知元帅属何人。
将军拥节镇罗东,敦悦诗书兼武功。却羡玄谈追谢傅,应知雅度比羊公。
排云列戟山城外,卜夜飞觞石室中。此际登游兴不浅,濡毫题品一尊同。
帘卷东风,花飞南陌,绿窗愁病恹恹。宝奁尘满,慵整翠云鬟。
鸳枕多情伴我,与春色、岁岁无缘。肠堪断,容光憔悴,蹙损远山尖。
如年。深夜雨,空阶滴处,偏搅孤眠。任残英零落,风乱柔烟。
一霎香消红褪,春归去、愁煞啼鹃。谁收管,庭除台砌,芳草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