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结发相与友,不异雷与陈。风波荡萍梗,所历为参辰。
君行初向河南时,轻裘快马悬明珠。光辉五色照行路,悔不相从同曳裾。
遥闻鸿雁声嘹喨,冀得云中尺素书。素书宛见陈重面,我亦扬舲别乡县。
京华为客忽相逢,雕盘绮食谐欢宴。岂知宴集乐未终,风惊木落亲庭空。
讣音一纸泪成血,擗踊袒括何匆匆。我苦辞亲思显扬,只言得禄荣高堂。
潘舆娱侍志所望,墓木己拱情可伤。祭之列鼎陈簠簋,不似生前欢菽水。
更有暌离行役时,去住存殁无能知。君今得遇升平日,忠孝兼全两无失。
三年再上青云路,万口称扬声籍籍。脱却麻衣换锦衣,千军骏马如翚飞。
但看苍苍佩印绶,与君同向江西归。
海中奇甸三千里,翠箔珠楼十万家。太守旧知新地主,到应前席贾长沙。
谁起萧閒堂,图赞凡丑质。昧昧起我思,有怀斯士吉。
吾生终不逢,二陵已相失。苟养走四方,公卿更绝迹。
向老交渐稀,背憎十六七。丰吾九畹兰,任汝满地棘。
我岂萧閒人,偶然得空壁。美哉何方彦,精绝入妙笔。
君不愧顾长康,取媚桓温图九锡。我不愧孟浩然,缓策京山遇摩诘。
前此交道久不康,纷纷白头多不卒。呜呼纷纷白头多不卒,回首此君应辟易。
十年讲幄奉宸聪,献纳先成密勿功。著就新书惟贾傅,传来启事是山公。
南宫忽坼中台座,东海虚论大国风。一疏酸辛遗死谏,何人不信史鱼忠。
春水平堤一艇横,杏花深处话浮生。小桥隔岸时通马,细柳如烟不碍莺。
谁抱素心轻富贵,我从醉眼识公卿。莫教风雨閒相迫,叶叶枝枝斗晓晴。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砻蹐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