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河漕西下沸如汤,骤雨那知触禁墙。金马门前泥没象,铜驼陌上水平坊。
千家灯火然阴壑,五夜哀呼彻未央。缚竹为箄通市口,大都风景似南方。
杨风异人不可测,书味渊深见殊力。取径颇难意颇啬,犹是唐贤旧风格。
石斋论书尚遒媚,甜滑相寻苦难避。山阴未免俗书讥,飞鸟出林谁可至?
老骥心疲十二闲,天教洗眼小江山。名园无处不宜酒,胜日有朋方解颜。
老木溪光留月处,禅房竹径约花关。先凭乐府求风骨,或有佳人字玉环。
神工不沿袭,生面开㟏岈。弹子矶已险,狡狯斯有加。
巨石插江表,屹立凌云霞。幻作倒垂势,弥望何槎丫。
蟠虬露首尾,渴虎张爪牙。寒光偶一闪,凛凛悬镆铘。
猿猱所不及,半壁苍穹遮。古洞复谁凿,黯淡临江涯。
冉冉蒸水气,幂轻烟斜。或恐匿魍魉,亦虑藏虺蛇。
飞仙庶能度,风马云为车。如何峙层构,中有山僧家。
仿佛普陀石,海上横孤槎。快游试新险,打桨乘短艖。
飘忽到岩麓,曲磴通幽遐。洞口已昏黑,欲入空嗟呀。
山僧解爱客,夹径燃烛花。天光漏一线,西向穿窗纱。
楼阁半无地,支以枯木丫。有槛不敢倚,侧足双手叉。
惊泷俯浩渺,石齿纷{齿虘}牙。盘涡与旋沫,咫尺千拗洼。
蛟龙此窟宅,毋乃时攫拿。正容戒僮仆,下视声勿哗。
须臾暮色起,津鼓闻三挝。篙师理轻楫,荡漾归平沙。
隔江骋遥睇,波影殊清嘉。佛镫照明灭,几点盘神鸦。
洛阳山水多佳致,春日迟迟景明媚。耆英乐此恣遨游,古刹名园无不至。
庞眉鹤发金玉相,衣冠济济相辉光。功名事业付青史,解官林下同徜徉。
翠阴深处云屏敞,閒理丝桐寄清赏。桃花乱落红雨飘,一?天风送遗响。
雍容相与临楸枰,昼长消此烟霞情。手谈但适橘中乐,胜负宁为蝠燕争。
或来扫石题新句,笑撚吟髭觉幽趣。或来共阅无声诗,清思满怀无着处。
观泉策蹇兴何多,长松落落蟠烟萝。小桥水滑拖冰练,远峰矗矗浮青螺。
人生得志贵知止,脱屣如公曾有几。争知宦海多风波,何必栖栖恋金紫。
君不见香山九老人中仙,卷舒与道相周旋。又不见急流勇退称明哲,士论铮然重风节。
吁嗟世事能几何,朱颜转眼双鬓皤。会当仰止前修德,乐游莫遣空蹉跎。
一夜飞踰黑水沟,山中又见大溪流。危帆甫卸还呼渡,真个无边宦海浮。
不堪兵火后,重与语平生。图籍他年劫,桑麻故国情。
素心知几在,倦眼此同明。莫更伤离别,风尘幸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