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宽诏随春出内朝,三军喜气挟狐貂。镂银错落翻斜月,剪綵缤纷舞庆霄。
腊雪强飞才到地,晓风偷转不惊条。脱冠径醉应归卧,便腹从人笑老韶。
冷露含心,碎烟筛梦,堪比那时娇俊。略带清癯,似因飘泊,未了东风残恨。
禁伊体弱,清翠袖、竹边寒并。甚真娘、魂断生绡,几回低唤难醒。
空怅惘、衣香鬓影。三月钿车归,旧情谁准。绝涧荒山,乱鸦落叶,一角仙源云暝。
相逢若梦,惹此后、相思重警。伴斜阳、啼老疏蝉,更无莺问。
廷臣侍从蔑前驱,道侣忻奔迓使车。县吏喜闻新号令,村民争认旧中书。
累累山果盈磁钵,薄薄浊醪半瓦壶。隐逸竞询新事迹,几时迁洛卜新都。
双桧兮苍苍,艺重玄兮祯明。蛟龙樛兮偃蹇,接叶蕤兮翔凤凰。
皎琼树兮璧月夜流,望临春兮使我心忧。
正好衔杯夕,离离天上星。淡云流远汉,微月下中庭。
玉匣开仙缕,银灯照凤軿。莫愁双剑别,且待玉梭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