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濠上有川叹,沧洲多海怀。伊我江湖姿,浩荡中渊回。
寻秘右洞庭,飞衿左蓬莱。瑚琲探富获,存之无轻开。
扬波万古源,荡潏塞视埃。谁能写小笔,聊意亦可谐。
仁智在户限,寄言亦悠哉。临咏志一启,得者亦可推。
黄汾窈如湮,安问傅岩才。
二仪不翻覆,万生岂无真。物情虽冯时,中亦含元淳。
扬子本清静,衔垢作美新。贾生亦高志,慷慨为过秦。
其君或唐虞,彷佛皋契尘。诎已徇一时,哀哉遘其勤。
因知纭纭内,心与身自亲。会须直躬行,大道无迷津。
提壶挂舟傍,还戴漉酒巾。何必访巢许,今古皆斯人。
乐乐自生,人穷反本。生世几何,倏忽已晚。去者日疏,来者日亲。
水流同源,木生同根。父母兄弟,岂伊异人。况有旨酒,云胡弗欢。
白日冉冉,明膏继夕。调轸鼓丝,乐我亲戚。春有催耕,秋有促织。
岁事方勤,及此游息。今日同堂,明日异乡。听我短歌,心如之何。
年来怕醉愁蕉叶,连阴数日未成雪。晓来万壑冰峥嵘,斗大山斋苦寒绝。
修篁抢地爆竹喧,百尺杉松竞中折。静烧榾柮闭柴门,惨淡云峰飞鸟灭。
欲持寸管写祁寒,冻砚才呵肘还掣。空阶未及盖盆卉,顷刻都成矾块缬。
穿窗曙色疑放晴,起视纤纤下细屑。静中密霰有时跳,雾里飞丝行复瞥。
将军海上开辕门,衔枚壮士口难说。若教入蔡定献俘,何用貔貅同枕铁。
古人出家为生死,今人出家则否尔。生死由来既不明,况复所为同俗子。
友不友兮师不师,浩浩成群习庸鄙。触事如今已面墙,何待他年始知耻。
而汝既然为我徒,日用应须重操履。教旨禅宗力究参,圣像晨昏更勤礼。
傥或一朝得入头,便有清声播人耳。慎勿悠悠过一生,没头浸在涛浪里。
我今衰老百无能,随分山林且容与。汝来问讯我合掌,觌面何曾孤负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