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片开篇两句没有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芳菲春景,而是直说“风”、“雨”。东风轻拂着大地,几缕淡淡的云彩在天空飘荡。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两句化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意。燕子才刚刚归来,还未来得及观赏芳菲春色,满树花朵却已经凋零,如此景象,词人不由产生满腔感慨、满腹愁绪。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词人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词的下片首句承上片“落花”,开始描写凋零的海棠。“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在此词人虽然只取了海棠一种花来进行描写,但是读者从中仿佛还可以看到桃花、杏花、梨花……落红一地。当所有春花凋零并被泥土掩埋,也就没有什么春色可言。用“春瘦”来形容春色渐失十分形象传神,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春也如人一般,在万花凋零的满腹愁绪中逐渐消瘦,逐渐疲惫不堪。结尾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开始出现人的形象,画面也顿时变得更加丰富。
全词无一字说愁,却处处都透着愁绪。春天本是百花竞放、喧闹芳菲的季节,可是经历一场风雨后,凋零的花朵,衔泥的春燕,对月啼叫的乌鸦却让人顿感凄凉。花开花落虽是自然之理,却引发了敏感词人心中的无限愁绪,凄凉的其实不只是春色,也是词人因年华渐逝、壮志未酬而生的悲哀。词中的抑郁哀婉之气令读者读之不禁为作者坎坷的生平而动容。
江城夏六月,大旱草木黄。稽首文殊师,驾言天池阳。
为乞一斗水,普救千里伤。微云生宝髻,法雨遍大荒。
霈为一尺霖,化作三日凉。老人不耐暑,内热煎中肠。
吹以碧落风,灌以丹露浆。我有方丈室,彩榜名妙香。
呼我四君子,聊与之徜徉。朝凭共乌几,夜宿同方床。
永结无情欢,此乐殊未央。荣瘁不改观,死生知有常。
岂不贤俗子,与世随低昂。翻手覆手间,此道宁久长。
愿我四玉友,永言不相忘。
束发事交结,白首以为期。以兹女萝质,托彼青松枝。
重聚故乡园,殷勤慰我私。忽复远行迈,况值秋风时。
我有一樽酒,送君浉水涯。酒酣思无极,临岐理桐丝。
谁知清商苦,一弹一生悲。
风槛临溪敞,幽人称隐居。高松偏宿鹭,浊水最多鱼。
邻父邀尝酒,乡豪笑著书。时艰知己少,来往莫教疏。
悬车曜回景,夕风起乔林。抚兹散沉忧,浩荡开重阴。
回翔瞻阙门,踌躇思玉音。宵坐焰明烛,怀古伤我心。
番阳台上生春草,湖外之山为谁好。沧波日日送征帆,多少行人此中老。
翁昔少年初远游,吴楚东南事幽讨。江海诗名三十年,尽揽风烟入行稿。
归卧冠山一半云,知足由来合天道。黄金似水供岁时,白发如霜照清昊。
却留一半与诸君,若个似翁归亦早。傍人错比争墩翁,翁若闻之应绝倒。
旧庵在山顶,去此五里馀。创谋自吾祖,迁就今所居。
往时僧不多,苟且完室庐。至于五十载,风雨荒榛芜。
先人乐溪山,每到尝踌躇。深怜栋宇弊,缔构新是图。
凿岩辟幽径,开门揖清虚。高堂闳且深,三山列庭隅。
或禅或教律,济济跄衣裾。先茔旧所卜,乃在西南隅。
松筠老且茂,云气时卷舒。政和甲午岁,予解寿春符。
宽恩得真祠,展省来郊墟。清酹奠墓隧,诰轴焚金朱。
报效未云讫,涕泗徒涟如。朅来就堂宇,会饮族属俱。
夜深灯火明,山静竹柏疏。翻思昔日营,似为今所须。
先人笃好善,雅志在诗书。于公有阴德,高大其门闾。
虞诩名升卿,其后果不诬。嗟余忝厥修,覆败良可虞。
作诗以自警,其无迷厥初。
皇天颇厌乱,太宗当其冲。天歌起晋阳,矫矫云中龙。
乃知沟浍间,神物固难容。诞育在兹壤,山川灵气钟。
清渭环其区,终南如堵墉。遗宫阒萧爽,朝暮闻清钟。
宫前断碑卧,雨深苔藓封。土民或拜舞,卜岁求丰凶。
樵牧不敢入,亦钦王者踪。客从浒西来,经此南课农。
下马瞻閟像,进止还肃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