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重阳节后,登高饮酒,面对深秋傍晚的景色,排遣思乡怀人的愁怀。“九日黄花”,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饮酒赏菊的季节。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风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赵可这首词中说“九日黄花才过了”,重阳节才过,却又登高饮酒,作者说是“一尊聊慰秋容老”,似乎是为了抚慰秋光。但从词的收尾句“酒阑望断西河道”,却透露了作者的真实心理,实际上是为了排遣思乡怀人的苦闷。作者因重阳节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似乎还萦绕心头,只不过不愿明白对人道出罢了。
这首词的在艺术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写景的技巧。整首词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深秋山水图,层次井然。上片写自己的所在的西山,有近景:“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有中景:“霜树重重青嶂小”。下片写由西山望东山,是远景:“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并且写到西山之间的河流:“流水极天横晚照”。通过多层次的描写,展现了晚秋山水的全景。而这些景物画面的转换和衔接又很巧妙,是一位身在高处的人的观察所见,使读者想到好像一架摄影机从高处移动着镜头,从西山的全景移到山巅的高栋飞云,又转到远处的东山,山下的流水、道路。“青嶂小”,正是从高处所见;“翠色有无”,则是遥望所及,都是从一个中心视点出发拍摄的镜头。词中对整个画面的设色,以素朴的淡色调为主,从平淡中又透出一种丰富;重重霜树的黄叶与白霜,远山似有若无、如蛾眉淡扫一般的浅浅的翠色,流水的青碧和晚照的红色,相映相衬,显示出“秋容”虽老,但却富有特殊的美感。在这种背景之下,词人抒写出一种若隐若现的乡思,使全词形成了一种高旷中略带沉郁的格调。
秦淮水阁微茫景,回船使酒如昨。笛床茗椀,烟帆雨幔,麝盟粉约。
江涛喷薄。短咏长吟间作。戏呼余、长鬣者,烛下恣嘲谑。
重过酒垆,纵歌谱犹存,翠凋珠铄。玉京伴侣,似人间、也愁离索。
促返蓬山,果然去、骖鸾跨鹤。砑香笺,漫写沈吟怎睡著。
世外高风,瘾君子、当年和靖。早占却、湖天一角,水窗烟径。
残雪断桥寒著屐,夕阳孤屿春回艇。问几生、修得到梅花,先生聘。
云木下,钩辀听。图画里,笙歌屏。甚泉香荐菊,可曾消领。
石老苔荒仙鹤梦,横枝小朵诗人影。月明中、我欲抱琴来,青山应。
花宫清磬杳。听城头一派,角声悲绕。晚来清味,只秋窗无火,暗萤相照。
解带将眠,刚清色、瞳眬来到。千里江关,十年心事,相思多少。
恍在旧家庭馆,见朱幌微垂,绿窗初晓。惊伊消瘦,把别时踪迹,向侬都告。
旅泊频年,和梦也、分明知道。莫是相逢无几,依然去了。
丹凤一双,乘云上翔。俯视八极,中路徬徨。下尘小臣,心思太古。
言叩天门,手击天鼓。雷雨昼迷,噤不得语。天阊高高,高不可即。
但见群仙,玉女侍侧,货财千亿。小臣昧死顿首言:天阙清虚,安用货财千万亿,愿丐下土小民作衣食。
仙人持节,问汝何所求?小臣不愿富贵,愿假赤螭,游戏十洲。
山无崩徙,河海安流,天子万年兵革罢,小臣鲁钝,但当贫贱长优游。
浊酒三杯,余与徐生,为饯君行。正南墙春暖,梅花顿绽,北池雨过,柳带刚青。
如此风光,真堪聚首,何事轻装又远征。登高望,怅蓟门千里,无限离情。
知君未免沾膺。恰今夕、狂歌兴倍增。任酒酣已往,偏能说剑,更阑而后,且复谭兵。
倒马关前,王陵城下,此去经过百感生。兵争后,恐阴燐未灭,战血犹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