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三人抵项眠,心知篷外水如天。起来却怪天如水,月落乌啼浦树边。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尧亲其亲,教官得人。所性忠厚,貌纯气真。学为耕稼,经为本根。
实之为行,贲之为文。辞令出口,法度在身。大学小学,其谁弗循。
循之维何,维义是适。不骄不肆,无邪无僻。大者敬义,如汉元王。
小者乐善,如汉王苍。乐善敬义,何有不臧。保躬无悔,受福无疆。
无疆之福,维顺维忠。维忠维顺,维师之功。
蕴隆何虫虫?赫羲烧大地。五行水干土,咎徵肥遗至。
青阳萌动时,野望莽枯萎。万井徵生尘,溉浇齐告匮。
田形龟背圻,农夫坐流泪。苍赤帝所生,未忍沟中弃。
九霄呼行雨,乖龙不敢睡。倒海洒云端,森然银竹坠。
燋燥一以云,鳞塍有生意。涓滴皆黄金,欢呼拜天赐。
清明杏花盛,东作犹及事。蓑笠聚陇头,秧歌慰劳悴。
吾闻一德朝,七祀貉为祟。持鼎祷名山,言发致灵异。
哀鸿亿万姓,生命大君寄。从来至人心,恻怛回天易。
后代焚巫尪,暴虐非古治。时无臧文仲,谁与筹旱备?
莫追慕,生如客寄死归故。不朽惟名不死鬼,七尺微躯安复顾。
古珍速朽为天真,鸟鸾何薄蚁何亲。澹台子羽鱼从飧,公叔乐丘瑗请前。
志士不忘在沟壑,何事荷锹并马革。石椁千年可固骸,圣体不应有水齧。
一官遗恨负明经,缧绁不妨公冶贤。铁冠台府今岳岳,桂枝月殿香缤纷。
惟公有名为不朽,有儿为不死。清尸纵解馀空衣,宁无伏度一抔土。
莫追慕,空自戚,西山木主应成血。辽阳归鹤笑累累,玉匣银觞阻真宅。
他乡频见雁,旅夜忽逢君。鬓染峨眉雪,衣沾剑阁云。
风尘谁息驾,井邑尚从军。迢递澴川路,秋声不可闻。
愧我胫胫作计臣,曾无膏泽及民身。楚茶折阅吴绵贱,愁煞东南数郡人。
几尺云罗映水遥,金枝闪处翠旗飘。若非月殿开青锁,定是星軿下降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