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欲就阳崖暖,新开石磴斜。谁言太守宅,自是野人家。
燕坐收心鉴,冥观阅界沙。退公长寂寞,外物自喧哗。
缺径移松补,斜阳种竹遮。白云生后础,孤鹜伴残霞。
破闷时寻鹤,呼眠亦任鸦。喜闻糟出瓮,屡问菊开花。
古井元依斗,丹砂旧养芽。蚍蜉频上案,猿狖巧分楂。
客到扁舟远,年侵两鬓华。心摇挂风旆,眼暗隔轻纱。
强拨横肱睡,来从插版衙。隐居惭弃掷,胜地每咨嗟。
顽钝终何取,彫磨岂复加。焦先夙所尚,圜舍恰如蜗。
小径穿溪断复通,丛林阴翳失西东。重岩直入九霄上,古庙深临万壑中。
白日忽惊飞急雪,青潭慎勿怒潜龙。谁知一勺灵湫水,解与人间作岁丰。
翩跹乘灏气,逸兴动高秋。飞鸟凌孤屿,披襟上可楼。
寻诗耽嗜古,好道独怀幽。不远沧江趣,追思往事悠。
翰林赫奕今如此,莫道人惟旧雨来。庞老终身远州府,刘郎何面向春台。
园宜杏子非时结,溪阔梅花过日开。两地声闻无百里,相望一覆手中杯。
魂迥难招屈左徒,伤心忍顾藐诸孤。龙精带雨长鸣剑,鲛泪临风尽落珠。
八口丧归扶广柳,一官甑破见莱芜。不知寂寞高堂下,尚有青蝇吊客无。
为问云间滕六,天工何事依违。冬前三白不时为。
今日驾言春瑞。
瘦损穷彭泽柳,禁持杀傅岩梅。仁风反掌霁天威。
都做一江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