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片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前半句表达作者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这一起句,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下文所写愁苦心情、归隐的愿望,与故人告别的原因,皆根源于此句。由兴亡之变兴起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面叹老、送老、别友之事。“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词的下片,“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归隐虽是作者所愿,但是他却不忍心与老朋友道别。“相望”二字,点出依依惜别之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除此之外,这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词人借用苏轼诗的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词一开始抛出的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多少慨叹都蕴涵于其中。正因为不言,反而有了言不尽的深意。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相承。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多病厌凡垢,思欲求道真。金精古福地,中有超世人。
驾言从之游,洗我千劫尘。洞门无扃锁,松竹四时春。
泉声散风韵,珩佩若有闻。九微何耀煜,百和方氤氲。
稽首愿乞灵,缥缈如相亲。至妙非言说,萧然清吾神。
大道本自然,一悟不在勤。逍遥此岩下,当自观其身。
辛丑二年驾黄龙,抚摩河伯鞭驱风。朝发夕至见铜鼓,铜鼓簴县神上宫。
初见殊形胆若怯,跂翼古异心推崇。传自马援伐蛮方,得此交趾夷甸中。
刻列星辰及牛女,魑魅魍魉无能逢。丹翠金石杂其状,恍惚太上鬼斧工。
更凿龟螭踞其背,一阴一阳立雌雄。父老相传国初时,击之声震千里洪。
水旱灾祲告海若,伐鼓鼓响神来宗。至此正统北狩年,萧养作逆据大东。
僭王改号侮诸夏,欲取两鼓归贼中。百神奋怒不肯与,贼窃其一归艨艟。
风雨雷电海水黑,此鼓跃入溟濛空。以后击雌雄辄应,离别凄惨难为容。
迩来好事铸其匹,钜细新故岂等同。近闻儋耳之间山崩裂,流沙激出铜鼓公。
体制尺寸恰相类,民欲归神贪天功。相君有力夺异贝,袭诸记室深房栊。
俗人耳食未尽信,怀古感慨思其踪。昌黎石鼓子瞻和,前后两歌歌鏦鏦。
方生歌此分鼎足,不负神天魂梦通。
天风吹客上,断竹翼我身。廓然老目开,得见天地新。
大海滃其前,万象趋嘉门。乱嶕嶪相持,黄牛三寸蹲。
太空积终古,一气还浑沦。日车昼夜转,烂烂推星辰。
长江飘素带,巨湖注盈盆。众川尽小心,东流奉至尊。
却望三神山,缥缈失金银。欲把东皇衣,垂须拂小臣。
阳乌忽以堕,朱鸟来翂翂。安得千巫咸,一一招古魂。
同临晞发叟,洒涕迸奇文。尺五天下语,地上应不闻。
池上有时钓,閒忘侍从身。波平方浸月,吏退阒无人。
藻映鲂鱼尾,风摇独茧纶。一亭容膝地,雅饰免荒蓁。
今日是春来日。何故烟霏雾结。想防春色到儿家。去迷他。
或者是春来日。故使雾迎烟接。知春还有几多程。问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