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萧然双鬓短,莽矣百忧新。白雪孤调世,黄金巧识人。
势应骇积羽,心或急批鳞。遂恐风尘色,难图萝薜身。
东南厚地流,瀛渤迷天宇。扬马溯归墟,李杜循荒浦。
精魄恐遂沉,日夜奔轩舞。三山那可凭,五岭犹堪堵。
是以沧海珠,独向文心吐。祝融司沐浴,百宝生渊府。
珊瑚拂钓竿,离奇难一罟。鸿裁辉庙廊,逸制藏林薮。
诗骚虽小技,菁华散今古。古今一快事,人间孰能取。
风度曲江遥,明兴丘霍睹。其馀别岛间,灭没谁经数。
真儒继白沙,异人产东土。手持列缺鞭,目送横霄羽。
钩刳岳渎函,倒索岩阿腑。高深入见闻,动静归仰俯。
词林有柢根,艺苑明标竖。时胸乱燕玞,汝器先周簠。
朱弦从疏越,球石方一拊。宫商虽互鸣,淫哇必远拒。
悠悠作者怀,异世同奔鼓。前人冀目成,后进求心祖。
风雅递相吹,鬼神安敢怒。如铜君为炉,如木君为斧。
始观嘉量名,乃见从绳柱。闭门出化工,天下称规矩。
是时我山居,髣髴登玄圃。拟向白云潨,徐挥玉柄麈。
领袖推英绝,馀佩供编缕。远近视宗盟,千年定客主。
大横山界县东南,兹山正南亦其尾。妄名以岱拟东岳,撼山之宗笑尔蚁。
童童草荒顶积潦,蕨无一掬况复䔇。今秋五阅月不雨,著足嚣尘扇长颹。
环滁皆山南人矜,此居北方亦太菲。上上十里古禅林,舆屩磨沙夫自唏。
禅林傍墩曰仙居,石不解触云叆叇。下哉聊舍大柳树,树忽飘零人去伟。
五代用武艺祖来,擒将滁门摧巨虺。水何清清山徒高,欧阳之谈吁僾俙。
于今平世客偶过,驿馆几陈滑书棐。寒风一之日觱发,深夜逼人赋山鬼。
此间且苦旱无衣,岁何以卒腓百卉。去险即平境则殊,人孑我余得又几。
馆虽不张幕与帷,吾能饮乎醉乐岂。
幽居带林皋,烟草共墟里。两日不相承,鸟啼春竹紫。
川平雨初集,日落风更起。怅望城市遥,青山隔流水。
落花无限数。飞鸟排花度。禁苑至饶风。吹花春满路。
岩前片石迥如楼。水里连沙聚作洲。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
分流绕小渡。堑水还相注。山头望水云。水底看山树。
舞馀香尚存。歌尽声犹住。麦垄一惊翚。菱潭两飞鹭。
飞鹭复惊翚。倾曦带掩扉。芳飙翼还幰。藻露挹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