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徇私犯法,发配岭南,诗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加上本来他是颇受宠幸的,痛苦无疑更甚。所以,被贬途中,当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在这美好的春天,群雁北归,寻其自由安乐之所,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到那险恶湿热的南方瘴疠之地。其间旅途的坎坷,虫兽的侵袭,疾病的折磨,都要忍受。春雁北返,回到自己的乐园,乃随性而动;而自己作为万物之灵长,却沦落偏僻的异地,身不由己,无可奈何。首两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内心的悲愤与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称北飞的雁为归雁。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两句写人见归雁而自然生归家之情。诗人此时身处南中,凝望那阵阵北归的群雁,也不禁动了归乡这个念头: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们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园?古时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被贬谪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遥远艰辛,更是生死难料。此番南去,是生是死,实难卜知。盖一切都尚在冥冥之中也,因而作者那绝望的苦痛、负罪的悔恨以及深沉的身世之悲,都交织在这末二句上了。
诗中作者把无情的大雁当作可以告语的知己,向它们倾诉自己的情怀,情真意切,出语自然。这里表现了一个“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疲惫不堪的旅人,他踽踽独行,凝望那北归的群雁逐渐消失在远方,他的心也随之很沉很沉地堕了下去。值得庆幸的是,韦承庆不到一年便被召回,继续做官,兼修国史,颇受唐中宗称善,官至黄门侍郎而卒,可谓善终。大概从这次贬谪中,作者是吸取了某种人生的教训的,加强了个人品行的修养。宋之问有一首诗《题大庾岭北驿》,和这首诗比较相似,其前四句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在人雁对比中,写思家之情。但宋之问终未能从贬所归来,唐玄宗时竟被赐死。大概因为宋之问的人品太差,先谄事张易之,后有依附武三思,在知贡举时,竟然收取贿赂,且不知悔悟,遂引起时人的公愤,连皇帝也讨厌他,于是把他赐死了事。反映在诗歌里,韦承庆的贬谪思归之苦,更能博得后人的同情。末二句自然、真挚,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深得后世诗论家的好评。
这首诗,通篇用叙述的笔调,语言直白、通俗,如话家常。短短二十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贬谪之痛,完满地表现了出来,自具动人的力量。
钦廉西望路悠悠,海角亭中足胜游。圣化只今无远迩,岭南风土是中州。
方看望仙雪,仍访钟山泉。石限阨危溜,峡厓减青天。
不知路深浅,但爱山苍圆。俄惊侈楼观,一礼黄金仙。
衲僧喜客来,觞行续茶煎。仰视慈竹题,俯吟慈竹篇。
前修凛高躅,滋久馀芳传。白日倚山转,倒晕千峰烟。
悠悠思难极,且与樵风还。
吾宗长爪生,七龄赋《高轩》。云梦吞八九,气势黄河奔。
神工运鬼斧,输般噤不言。虬龙喷墨雨,洒落砚池前。
逸韵可以佩,奇气可以餐。身摘屈艳,荟为昌谷编,编中惊人语,一可抵百千。
始为奉礼郎,索米怜寒酸。玉楼召作记,长向冢中眠。
乃知卓荦士,以才夭其年。
访友看山心自怡,搜岩剔壑足忘疲。最经意处难穷述,会料君来有好诗。
乱石欹松皆妙理,晴岚烟嶂助奇思。严陵台下滩声急,似怪浑毫到此迟。
际遇何常耳。忆南来、平章法度,斠铨文字。十载三迁知遇感,咨汝皋陶作士。
天下溺、饥思由己。不信屠龙无用处,忽空中、蜃气楼台起。
山泽损,负初志。
横流激动三门砥。更谁容、极言敢谏,长孙无忌。坐令知兵王景略,扪虱休谈情势。
豪气与、当时何异。剩水残山无著落,听朱颜、华发流年替。
言不尽,曲中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