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有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地种精华总是无,无中和会一神珠。前缘谁是传衣子,水月如心可上图。
十年持节滇山道,到处滇民话公好。大名遗像两峥嵘,气节文章此雄颢。
当时大礼难具论,私恩公义日分门。左顺门前一痛哭,遂令异世悲忠魂。
忠魂不生经九死,万里崎岖到金齿。凤凰折翅猿哀鸣,著书谈笑空山里。
谈笑空山休问天,谁信公来不等闲。安边定乱书生事,家僮亲手杀定铨。
平生爱检前朝史,自使西南重访此。寻甸州连武定州,战地犹闻鼓声起。
西南况复疮痍久,更忆先生调护某。止贪救困在山霖,抚衷自问我何有。
写韵楼前花乱飞,黄蕉丹荔今何时。风吹山鬼薜萝带,飒飒有人唱《楚词》。
迎神欲奏罗池曲,何人笔力昌黎足。不然更谱鹤南飞,雪叶千山滇水绿。
山色不知处,出郭便苍然。柳阴遮断尘境,久住合成仙。
更割莼湖半顷,荡得吟楼如水,人影碧于烟。倚镜和瑶笛,擘脯奏冰弦。
坐鸥矶,租鹤径,买渔船。相携裙帢,兰夜围烛斗蛮笺。
但有名花照眼,拼尽千钟蘸甲,沉醉紫云筵。愿署玉山吏,日扫露明轩。
忆初周穆王,天下恣观游。八骏逐风雨,万里无停留。
瑶池觞阿母,玉帛朝诸侯。琼浆侑天无,白云起仙讴。
山川务穷览,邦家宁复忧。徐方忽以兴,周鼎几不收。
亦有隋炀氏,黄金饰龙舟。琼花作奇祟,妖氛满扬州。
至无不可极,淫荒竟成休。吁嗟后来者,能无览隋周。
茫茫天地间,无不有鬼神。在下乃河岳,在天为星辰。
宽和能待物,凝密劝行仁。道德持三宝,恩私逮四民。
两朝隆汉礼,十乱冠周臣。一旦仙游去,空馀四海春。
谁种筼筜翠扫天,拟将风月度流年。当轩便是真如境,到岸何须般若船。
羌马轶河西,诏下绝贡聘。自是封疆臣,都俞命弥敬。
莫如小司徒,钦哉往临庆。貔貅十万人,大半爵公乘。
恩将怀其心,威足系其颈。牧无南向尘,指挥罔不定。
边氓歌夜耕,更续公刘政。今日燕西园,愧接儒林盛。
阳关断谁肠,笑把金钟听。家世本诗书,无劳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