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日照江边春树林,繁花乱叶感人心。花间蛱蝶漫多事,叶底杜鹃非好音。
举目山川成皓首,侧身天地一沾襟。解忧惟有尊中酒,疾病年来巳厌斟。
花为妆成长近妒,水将蓝比不多争。阳和灭裂穷涂望,独许侯家擅四并。
尊年乡饮礼,击壤太平歌。甲子君休问,光阴得最多。
昔蒙父兄祚,少得离负荷。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
但愿养性命,终己靡有他。良辰不我期,当年值纷华。
坎凛趣世教,常恐婴网罗。羲农邈已远,拊膺独咨嗟。
朔戒贵尚容,渔父好扬波。虽逸亦已难,非余心所嘉。
岂若翔区外,餐琼漱朝霞。遗物弃鄙累,逍遥游太和。
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有能从我者,古人何足多。
独步东篱餐落菊,一幅乌纱漉浮玉。悠然谢客欲醉眠,懒拾枯枝炮脱粟。
靖节先生骨已寒,回生何必须神丹。紫阳一字冠青史,名节恃此安如山。
义熙一去知几变,金钿翠葆犹年年。我生因循颠已华,甚矣今年脱左车。
嘲红弄绿少时态,岁晚相对惟寒花。雨荒深院黄金尽,谁谓颜色埋尘沙。
高风雅致随遇见,帘外玉立横枝斜。
离家一日即生愁,况复长年在路头。乡梦不通三月雨,客心如感二毛秋。
途穷旧国看芳草,日落青江送急流。感念密游多旧好,新诗频惠莫能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