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无加之义复何如,解尽当年太极图。八面四方都恰匝,更于止善用工夫。
下帘卧清昼,远梦生罗浮。觉来北堂上,素练横沧洲。
依稀三万六千丈,风吹绝壑红泉流。何人携持杂负戴,全家避地来山幽。
先生身骑乌牸牛,丹鸡白犬随行辀。鲍家小女两丫髻,手把芙蓉居上头。
惠怀之际那可道,万乘不洗金墉羞。王家宁馨失三窟,华亭鹤唳悲清秋。
回首铜驼洛阳陌,名士对泣新亭囚。伏波将军不受赏,丹沙欲就来交州。
大鹏讵可伍鹪鴳,跛鳖坐笑追骅骝。张生妙笔擅黔陬,令我逸兴生丹丘。
夙昔读书慕仙意,望而不见中心愁。十五婚嫁愿粗毕,青鞋快作逍遥游。
刀圭为我留井灶,此生未作坳堂舟。
王道纯,德弥淑。宁八表,康九服。道礼让,移风俗。移风俗,永克融。
歌盛美,造成功。咏徽烈,邈无穷。
三河游荡子,丽颜迈荆宝。携持玉柱筝,怀挟忘忧草。
绸缪甘泉中,驰逐邯郸道。春服候时制,秋纨迎凉造。
珍魄晖素腕,玉迹满襟抱。常叹乐日晏,恒悲欢不早。
挥吹传旧美,趋谣尽新好。仲尼为辍餐,秦王足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