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四句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我昨青鸾背上行,美人规劝听分明。不须文字传言语,玉想琼思过一生。
清明节已届,雨露使心悲。外舅与外姑,野祭今同谁。
汝生治酒食,汝死魂无衣。骸骨傍先公,安此南海湄。
扶胥云惨惨,黄木风凄凄。万里归成妇,袝葬固其宜。
大恩虽未卒,孝媛名已垂。
道在山林胜,心閒岁月迂。家风贫更好,习气老难无。
日力分诗卷,生资负酒壶。儒冠三十载,转觉此身孤。
京雒声华重,闺襜福慧双。新来笑握到饴乡。商略枕中鸿秘帐中香。
社集工联唱,园池近泛觞。一年一集关吟囊。应看娇婴玉雪共成行。
世上蠢蠢者,相见只论钱。张三五百贯,李四有几千。
赵大折却本,五六太迍邅。口常谈三业,心中欲火然。
痴狼咬肚热,贪鬼撮头牵。有脚复有足,开眼常睡眠。
罗刹同心腹,何日见青天。青天不可见,地狱结因缘。
有元至正间,暨阳成盗薮。乡薮多胁从,帅欲骈薮首。
徵士为帅言,薮特失父母。本无乐祸心,抚之皆我有。
闻言帅感悟,片语活万口。岂徒誇著作,千金享敝帚。
大府荐其才,前后徵不受。伪吴及洪武,两聘皆却走。
矫矫云中龙,皭然绝氛垢。桑梓铭其功,懦顽化其守。
是古乡先生,宜饮社公酒。辽东管邴王,千载乃有偶。
柳絮飘扬。怪吹衣拂面,故作颠狂。春情无计住,午梦不禁长。
纨扇洁、石屏凉。便沉醉何妨。一霎儿、峭风吹断,绣被翻香。
觉来瘦怯罗裳。把同心带结,待寄檀郎。祝生生比翼,尽日日成双。
春去速、蝶空忙。芳草映斜阳。又恐伊、封侯未稳,误了凝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