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四句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鸿沟已画天下分,汉王未肯空回军。诸侯大会壁垓下,戈甲耀日如屯云。
夜闻四面楚歌起,天命人心知去已。拔山盖世霸图空,却叹当时骓不逝。
帐中美人身姓虞,悲歌起饮聊踟蹰。数行泪下竟别去,仓皇不得同驰驱。
明眸皓齿为黄土,草木含愁照今古。依然听曲自低昂,岂忆平生离别苦。
月中笑语。万里同依光景住。天水相围。相见无因梦见之。
诸儿娟秀。儒学传家渠自有。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
谁言谭郎貌似我,执手问人还似无。寸心明白已如此,区区形似终模糊。
我昔知子因子诗,晓月残雪风鸣枝。境清音寥意飘忽,虎井数篇犹可思。
吴江楚峤两辽阔,期子不来空岁月。西湖烟水我为乡,岂知此中有谭郎。
十年相求始相得,停车下船各叹息。歘然魂魄化为一,异者衣裳与巾舄。
城中兄弟情好偏,非我与子神不全。两山红叶正相待,子诗我画交无嫌。
我家震泽梅花里,湖气花光三十里。留子共度梅花时,且待春深上湘水。
买陂塘旋栽杨柳,新来已见成务。小山丛桂人如玉,何用为云为雨。
怀北渚。怅渺渺予怀,目断游龙屿。凭谁寄语。正宋玉悲秋,桓温种木,妨我远游趣。
西风劲,一鹤横空何许。匆匆月又南吕。崇台迥出云霄里,好是登高题句。
时载醑。却不似香山,泪落琵琶谱。无多让古。有黄菊青松,寒香晚节,吾不负吾圃。
随风衮衮软尘埋,懒上摩肩十二街。故里何堪长作别,残年且住亦为佳。
寻巢那省禽思越,失性真同橘渡淮。惟有东皇如旧识,探春先制两芒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