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人一般讲求修心养性,与世无争。也讲因果循环,众生平等。这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观点出现。可能这正是作者隐居前最后对红尘的回顾,里面还有看破尘世的意思。
像许多隐士一样,诗人也曾远足游历,因此寻到了心中理想的隐居地点,这可能是武当山,又可能是华山。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华山上也有道观。深山历来为修道者的所爱,因为山中就连四时也不于山外的相同,有安静的环境,又有简朴的生活必需品,如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古刹遗迹也是山林里保存的最好。因此诗里最后也表示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山林,隐居起来的。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印记。
说他看破红尘,其实在第一句里“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中就点明了。后面的两句可以说是对这一句的补充说明,最后则是对立志归隐修道的表白。红尘游遍,唯有青山是最向往的,说明对诗人来说俗事已经是如过眼云烟般了,诗人通过十年的磨砺,终究决定归隐修道,这除了消沉,还有一种独特的清醒。这从后面对选择归隐的解释“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中可以领会到。说诗人隐居有时代因素,也是因为这两句中还有对世事的一些批评。最后表露出的对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似乎说明了他并非不爱热闹,繁华的世间,只不过逃避的是不该有的战乱和人祸罢了。大自然的生机正是诗人向往的,他要远离的是腐败和颓废的环境。所以诗里就有“野花鸣鸟一般春”这样的句子。与其说诗人想弃世,不如说诗人是想洗刷自己的思想,用朴素的生活历练自己,以达到修道的本来目的。
为嘉航海北徂南,双节勤劳帝命衔。日下亟驰传诏使,江边遥讶过洋帆。
才谋锐若金曾砺,德操刚同玉更镵。机务须贤应并用,诗人莫惜咏岩岩。
手种梧桐树,竹实何累累。绿叶间紫茎,玄露自垂饴。
不为游居念,但愿凤皇来。凤皇不相顾,但见乌鹊群,争栖一何喧。
逐令为伐倒此树,乌鹊惊飞向天悲。南山五文鸟,自称为凤皇。
听此梧桐竹实,千里飞相从。下睹荒畴何依,百鸟拱之,缭戾而徘徊。
乌鹊得志,凤皇畴归。终始失据,曷已心悲。
云门古松三十七,三十六株鳞尽裂。一松蟠蟠径离石,势欲上天犹去尺。
白云移松巅,巨石忽欲走。岩风吹征衣,上险切星斗。
石镜露落,山泉微光。暝色入树,松花初黄。人间残暑不至此,鹤氅乍著宜新凉。
云光深,霞色浅,倒影空濛众山显。枕泉半日不饮泉,饱向松梢餐露眼。
眼底春愁恼杀侬,扬州往事旋成空。风流只合称狂客,衰飒何堪作病翁。
水国春深梅子雨,江天日暮鲤鱼风。何时执手同樽酒,收拾清欢笑语中。
九月江湖潦水清,木绵花吐雪争明。寒来处处催砧响,社酒村村沸鼓声。
禾黍郊原肥雉兔,菰蒲洲渚聚鸥鶄。遥天似镜无纤翳,只有联翩雁影横。
闻道悔已迟,枉生非我欲。奇志负初心,介性那堪俗。
父没行无成,未能善式谷。自知逆天命,九祖陷鬼局。
抱此不测罪,虽生名更辱。愿辞人世缘,甘心受地狱。
天怜此生念,魂托应有属。怀哉五云仙,视同真骨肉。
我愿执其鞭,相随捧马足。委尸无挽客,有稿凭谁录。
错个好人身,死生同促促。
屯雾催寒,战云压暮,肠断悲秋时候。兵火匆匆,哭路几人饥走。
才闭门、怕听笳呜,奈隔戍、遥传角奏。哀不尽、江北江南,孤鸿声咽朔风骤。
故乡乔木似旧。念人间何世,劫灰飞又。触目惊心,多少营边衰柳。
谩说是、鸟亦含愁,便篱菊、近来都瘦。更几处、篝火鸣狐,荒城白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