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蘩

先秦·佚名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注释

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事:此指祭祀。
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尚书·尧典》:“施加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僮(tóng)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夙:早。公:公庙。
祁(qí)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

赏析

  此诗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历来有很多说法。《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因此,把这首诗定为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更为合理。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把女宫人折腾得不成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如此看来,以《采蘩》为诸侯夫人自咏,固属附会;而认其为“家人”赞美夫人之作,亦属穿凿。穿行于诗中的,其实是夙夜劳瘁的女宫人而已:短促的同答,透露着她们为贵族祭祀采蘩的苦辛;发饰的变化,记录着她们“夙夜在公”的悲凉。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为鬼神“降福”贵族而设,卑贱的下人除了付出劳辛,没有幸福可言。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的山歌,是奴仆们在服劳役休息时闲唱的。山歌中第一、二段是互相问答,问答内容为采蘩的地点和目的。第三段则是奴仆们不满的牢骚怨言,因为王公贵族的祭祀,连小小的僮仆也要服劳役,更不要说是成年男女了。歌中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无奈,在最后一句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夙夜在公侯家,昼夜服役,连想回家的话都不敢说,表现出封建王公贵族的残酷。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这本是召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但是,在以往的服劳役中,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劳累,所以这次的服劳役便以山歌的形式留传下来了。

  此诗为三章叠咏,而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末章写采蘩者的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人物之仪态神情可现。而一问一答的形式,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现代学者多以为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

  猜你喜欢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妾居西北方,容貌亚冰雪。
妾长嗟无媒,孤影对明月。
头绾堕马髻,脚襯凌波袜。
钗梁溜金凤,舞带蒙锦缬。
颈瑳素玉圆,胸莹新酥滑。
翠靥中蛾眉,瑶花嚲鸦发。
腰袅柳丝轻,脸润桃花发。
出郊乘紫骝,蔽目举青繖。
不敢一回首,烟际暗愁结。
谁家白面郎,志气何飘扬。
使妾一过眼,吾肉燔如汤。
自惟父母严,折花回倚墙。

朋友以义合,久要贵不忘。结交或匪人,驺虞化为狼。

君不见市井人,杯酒忽相得,倾虞泻胆无所惜。一朝需求不称意,口里驱蛩心上蚝。

更闻背语触疑心,墙角车轮亦生趐。君不见耳与馀,又不见田与窦,当其得意时,刎颈以相就。

宁知嫌隙反掌成,坐令衽席生戎兵。古人重结交,晏子真其人。

伾文执谊,羊豕之合,死生弃置安足陈。

清风名岭复名寺,往事依然动客悲。岭下年年驰驷马,何如节妇荐江蓠?

槐树阴浓,小院晚凉时节。别离可奈肠如结。歌喉轻啭,听唱阳关彻。

情脉脉、几回呜咽。

细语叮咛,道且自消停这歇。灯火高城更未绝。残妆重整,送向门前别。

拚今宵、为伊啼血。

玉洞仙桃万树花,楼台彷佛蔡经家。神丹炼就何曾服,乞与山童饲白鸦。

宣仁升遐司马死,宋祚当时已中否。岂知祸乱犹未休,更立端王作天子。

简书四出捷星驰,重见熙丰旧设施。太室既崇荆国祀,朝堂新刊党人碑。

廷臣往往多钳口,四海祯祥无不有。万金宝藏造池台,千里楼船载花柳。

君臣自诧文德修,不数唐汉追商周。陈钟考鼓按雅乐,厉甲扬戈昧远谋。

宫中从容万机暇,酣饮逸游忘昼夜。御辇时过宰相家,微行或饮倡楼下。

宣和殿内玉屏风,绮席金炉处处同。诏遣内官宣画史,时拈象笔极形容。

神机密运回天巧,万岁齐呼尽称好。玉砻装轴锦裁题,墨署花书朱篆宝。

心怡意适艺愈良,自道丹青过百王。尽将兵籍副边将,还信奸臣斥俊良。

契丹灭后金人喜,犹剖王封赏阉竖。露布初腾紫陌尘,天骄巳渡黄河水。

汴京锁钥一时开,雉扇鸾舆去不回。图书万卷入沙漠,奎壁无光天为哀。

秪今俯仰三百载,南北兴亡几更改。废陵巳发社无基,尺素谁家尚收在。

吾知此画非人为,当有神物常呵麾。故留花鸟在人世,要俾后来惩戒之。

古来君德在仁义,小技虽工何足计。不见昭陵一艺无,伟绩鸿名照天地。

恤饥共设三冬粥,稽首诸公。但愿家丰。些小慈悲米济穷。

好那容。道心长在常行善,性命圆融。自是心通。缚马擒猿引虎龙。

赴蓬宫。

东南之美,生于会稽。牛斗之气,蓄于昆溪。
有瑶者玉,连城是齐。有威者凤,非梧不栖。
猗嗟众珍,以况君子。公侯之胄,必复其始。
利器长材,温仪峻峙。
道心惟微,厥用允塞。德辉不泯,而映邦国。
静以有神,动而作则。九皋千里,其声不忒。
粤在古昔,分官厥初。刺邪矫枉,非贤勿居。
棱棱直指,烈烈方书。苍玉鸣珮,绣衣登车。
绰绰夫君,是膺柱下。准绳有望,名器无假。
宠盖伯山,气雄公雅。立朝正色,俟我能者。
载怀朋情,尝接闲宴。好洽昆弟,官联州县。
如彼松竹,春荣冬蒨.柯叶蔼然,下渝霜霰。
会合非我,关山坐违。离鸿晓引,别叶秋飞。
騑骖徐动,尊饯相依。远情超忽,岐路光辉。
金石其心,芝兰其室。言语方间,音徽自溢。
肃子风威,严子霜质。赠言岁暮,以保贞吉。
少长皆吾友,相期满百龄。
生分青白眼,死隔短长亭。
蕉本身为幻,藤床梦是醒。
中山醇酒在,且醉学刘伶。
兰芷生兮芙蓉披。

朔风漠沙白,瘴日越荔丹。出门万里道,争似二顷田。

拜尘素所薄,知命复何言。鄙夫竞声利,石火寒无烟。

清风桐江水,捷径终南山。丈夫时用舍,所贵无泚颜。

得丧固一瞬,芳臭俱百年。坦途有覆辙,穷哭谁复怜。

乾坤渺无际,我身虱其间。浩气贯元化,渐著岂不关。

见可乃合道,行险祗自残。平生作霖志,讵肯怀土安。

风云有嘉会,时至容何难。君看激海鹏,振翮青霄端。

两江故人踪迹疏,汾水牛郎能遗书。青镜时时伤往事,素丝日日看新梳。

帘穿迸树攒云气,扇接飞花下雨馀。尔亦官居古道院,一春情思竟何如?

移榻中庭趁晚凉,微风轻送野花香。萧然高卧浑忘暑,多少流萤绕画廊。

归淮方向浙,度尽一年寒。
想见添诗卷,传闻摄酒官。
雨多江溆暗,米贱客愁宽。
旧友参台幕,应留看牡丹。

落日岩城咽大河,美人何处帐中歌。书生不管兴亡事,只爱春山青较多。

童颜鹤发两成霜,共会华筵喜欲狂。杖履优悠饶岁月,山河阅历几沧桑。

红绫赴宴霓裳咏,绿蚁杯浮琥珀光。漫说长生丹有诀,天家雨露胜仙方。

骆丞词笔未登科,长爪通眉憔悴多。《锦瑟》春心迷断梦,铜笳霁吹入悲歌。

才难为用应缘傲,诗到能穷始不磨。几许宰言图作佛,圆成竟让病维摩。

我合称狂士,君犹见古风。文章蔬笋外,肝胆笑谈中。

放眼乾坤大,潜身耕读同。休辜杏花约,春雨一镫红。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