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

先秦·佚名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译文二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那是我的君王啊。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命终结也忘不了。

注:在此“也哉”可用语助词解,而且“也”的其他用法中一般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或许的可能。考为寿命终结和长寿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本诗的不同理解模式。

注释

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
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渥(wò):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山角。一说通“杞”,杞柳。堂:山上宽平处。一说通“棠”,棠梨。
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考:高寿。亡:通“忘”。

赏析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而另一解,诗只是对主君的赞扬。纵观秦风各部与其他各师不同不是大多言色,如果按本诗前文到最后的意思承接来看只是对秦君的赞扬,参照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可以解释为第二种。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毛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

  猜你喜欢
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馀馥依人少。
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

一泓香雪团金钏。卸仙铢、轻盈如剪。分明只是洛川人,送微波、灵绡乍捲。

人间天上谁曾见。生受了、玉柔花软。情知薄福为伊消,拚不做、黑头王掾。

深斝垂灯,似前度、选梦江南时节。蝉鬓低颤湘花,秋衫唾凉雪。

谁耐听、鹍弦醉里,更搀上、暗风呜咽。楚客萍飘,吴娘絮泊,幽怨都揭。

且拚此、帘幕深沉,倚憨碧、娇红写春悦。门外一川山影,弄疏云淡月。

三两树、凄乌断柳,拂画船、几缕烟结。早又人醉香残,晓鸡催别。

君恩宽逐客,万里听归来。
未上凌烟阁,先登望海台。
山为翠浪涌,湖拓碧天开。
目断飞云处,终身愧老莱。

鱼蟹瓜蔬笋豆香,溪藤一斗小方方。校量总是寒风味,除却江南无此乡。

一生花里蝶翩翩,愿得群芳在眼前。旧梦扬州犹未觉,甘心十万解腰缠。

多蓄多藏岂足论,
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干祸处翻为福,
解向仇家买得起。
几怪邓通难免饿,
须知夷甫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
尽入权门与幸门。

清流平远,行旌隐约,楼头望眼应真。湖海壮游,琴书雅兴。

当年一舸轻分。羁思感鲈莼。正游花卷雪,鸥鹭惊群。

桂楫兰桡,一帆风色趁归云。

飘飘片影轻翻。带重湖雨色,湘浦波痕。心旆共悬,愁思并系,曾消几度朝昏。

兰泽有芳荪。算扣舷咏啸,谁吊忠魂。忽忽斜阳,半钩新月映衡门。

买得扁舟似曲辕,摇风曳水向滕村。高堂绿野秋悬榜,满院黄花昼闭门。

礼乐无缘窥马帐,春秋何处领玄言。归来笑抚先生掌,重见人间独乐园。

壮心未分逐流年,衰鬓从渠众目怜。却恨诗情消减尽,语言枯淡到中边。

愦愦天公晓。
精神殊乏少。
一郡催曙鸡。
数处惊眠鸟。
其觉乃于于。
其忧惟悄悄。
张仪称行薄。
管仲称器小。
天下有情人。
居然性灵夭。
萧条古寺僧何处,痴坐方床午漏长。
怪我溪山惯来往,不憔鱼鸟解相忘。

松江岸侧。正乱叶坠红,残浪收碧。犹记灯寒暗聚,簖疏轻入。

休嫌郭索尊前笑,且开颜、共倾芳液。翠橙丝雾,玉葱浣雪,嫩黄初擘。

自那日、新诗换得。又几度相逢,落潮秋色。常是篱边早菊,慰渠岑寂。

如今谩有江山兴,更谁怜、草泥踪迹。但将身世,浮沈醉乡,旧游休忆。

岁月匆匆去,北风吹敝庐。围炉烹浊酒,烧烛检残书。

病骨瘦支鹤,愁肠枯索鱼。埙篪聊复尔,相对意踟蹰。

桐柏真人曾此居,焚香厓下诵灵书。朝回时宴三山客,
涧尽闲飞五色鱼。天柱一峰凝碧玉,神灯千点散红蕖。
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

两行疏柳夹河桥,且就轻波试短桡。船小不容多载酒,月明何处一吹箫。

沙鸥水次依眠稳,野鹤天空入梦遥。终夜自醒还自醉,那关愁长与愁消。

历阳城外桃花坞,台榭废来名已古。

我逢刘颍川,竟夕不向枕。馀人偶对面,白昼辄欲寝。

生来不耐俗,敢妄作题品。犹嫌太分明,客至姑与饮。

史君分陜惜别难,缓听长吟速行酒。荆山北面长河南,千里封疆为己有。

往来无穷西复东,衮衮轮蹄利名走。甘棠虽云勿剪伐,未必从前不伤手。

当时遗爱安在哉,赖有声诗传不朽。择之寸刃如新硎,历年何啻十有九。

胸中蕴蓄富术业,此行直欲古人偶。近世只知厨传为,不顾虚名似箕斗。

寄言道路如采诗,但问樵夫与田叟。

桂嫩传香,榆高送影,轻罗小扇凉生。正鸳机梭静,凤渚桥成。穿线人来月底,曝衣花入风庭。看星残靥碎,露滴珠融,笑掩云扃。
彩盘凝望仙子,但三星隐隐,一水盈盈。暗想凭肩私语,鬓乱钗横。蛛网飘丝罥恨,玉签传点催明。算人间待巧,似恁匆匆,有甚心情。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