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此诗第一章开头两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交待诗人和送别者的关系的同时,选择了一个极富美学意味和心理张力的场景: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在这里有千言万语可说,但又无法尽说。单从送别路途之遥已可见舅甥情谊深厚,这深厚的情谊在临别的这一点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泪眼凄迷是不合适的,这不仅仅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缘故,更因为重耳归国即位正是多年所望,是件大喜事儿,于是临别之时“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这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更深一层的是,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康公作诗时,穆公尚在。《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此赠车马,何也?……然则康公亦白穆公而行欤?”这段考证说明,车马之赠是康公之意也是穆公所许,它将赠送路车乘黄所隐含的政治外交意义揭示无遗。
第二章由惜别之情转向念母之思。康公之母秦姬生前曾盼望着她的弟弟重耳能够及早返回晋国,但这愿望却未能实现;今天当希望成为现实的时候,秦姬已经离开人世,所以诗人在送舅氏归国之时,不能不由舅氏而念及其母,由希望实现时的高兴而转为怀念母亲的哀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两句既完成了章法上和情绪上的前后转换,更为这一首短诗增加了丰厚的蕴含。甥舅之情本源于母,而念母之思更加深了甥舅情感,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既有此思,在考虑“何以赠之”的时候,便自然地想到“琼瑰玉佩”这些纯洁温润的玉器,这不仅是赞美舅氏的道德人品,也有愿舅舅不要忘记母亲曾有的深情厚意,当然也不要忘记秦国对他重返晋国即君位所作的诸多努力的更深一层非言语能尽的含义。
全诗虽然只有两章八句,但章法变换、情绪转移都有可圈点处。在形式上,两章结构相同,用韵有别,诗歌的整体气氛由高昂至抑郁均可找到形式上的依据,可能是妙手偶得,也可能是刻意为之。
这是一首表达甥舅情谊的诗,《序》末句还有关于创作时间的叙述,曰“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指代不明,故多有争讼,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细加辨析,以为此诗当作于晋文公由秦归国的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0年),至迟不过次年。
忆作南州客,归来东海滨。尚怀忧世志,忍说在家贫。
老作山林计,梦随车马尘。郁孤台上月,无复照诗人。
寒花如古玉,未出屡遭刑。幽魂欣冷石,怨入楚骚经。
置驿报花安,未晓心先听。梦到讯不到,浇炙瘦园丁。
雪心胶蜡蒂,乱结如顽硎。安得鹤膝枝,一洗龙脑腥。
扫室待天女,㓗水贮空瓶。枕上见罗浮,诸仙门反扃。
菊格与兰韵,于汝犹鹡鸰。纷纷缛桃李,奚啻渭与泾。
四月梅雨来,空山道弥左。城中故人寄尺书,闻君昨理将归舸。
言扶微疾强出送,有姊之丧行未可。徘徊中夜不成声,欲泣欲歌愁绝我。
生平忼慨好言诗,于君不敢轻为辞。生平孟浪颇自许,不敢君前多一语。
识深鉴洞既莫伦,烁古澄今目如炬。白头南北意何如,箧里羲爻一卷书。
潜思静玩日有得,天人至理匪玄虚。即今归卧江上庐,大江北去连淮徐。
中州地广气坦舒,渭河汴洛王者居。况君生长秦故墟,蟠溪卜猎逢老渔。
空同问道回帝车,六经所纪斯权舆。访古出入骑蹇驴,鞍傍挂酒燔枯鱼。
俯仰自得乐有馀,慎勿遗我音信疏。
联吟官廨劈罗笺,十月分司寄惠泉。身后幽宫原得所,当时采地鲍家田。
易经四圣人之事,洁静精微惟此书。夫子五十以学易,尔今读易年何如?
易之为书广大而悉备,不以一言一事拘。君子观象玩辞处,近取诸身而论诸。
按文责义而有得,斯乃万方之一隅。履德之基,谦德之柄,复德之本,恒德之固,损德之修,益德之裕,困德之辨,井德之地,巽德之制,于此九卦能体验,可无大过为德符。
读易于斯而自勉,仰观俯察非吾徒。羲文周孔虽既没,天人其不在兹乎?
秋声渡江来,秋风满江水。吹我浩荡心,一夕走千里。
千里共清秋,片心和月流。今宵水上月,照到乡园幽。
乡园在何处,引入愁中路。落叶下纷纷,浮云拂高树。
仰视浮云归,满空星斗稀。不知乌鹊意,日夕向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