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到那君子,赐我贝币千百朋。
荡漾水面杨木舟,随着波涛任漂流。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无忧。
菁(jīng)菁:草木茂盛。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阿:山坳。中阿,阿中也,大陵曰阿。
仪:仪容,气度。
沚:水中小洲。中沚,沚中也。水中小洲曰沚。
中陵:陵中也。丘陵高坡之地。
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或十贝一串,两串为“朋”。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杨舟:杨木做成的小船。
载:或,又。
休:喜。
此诗的主旨,由于诗的境界的空泛性和意象的可塑性,对其内涵可以有不同的开掘和把握。《毛诗序》“乐育材”说流传二千多年,影响至巨。连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的朱子,在其《白鹿洞赋》中,亦有“广‘青衿’之疑问,乐《菁莪》之长育”的句子。此所谓习用典记,约定俗成者也。对诗的主题,不同的理解可以并存,似不必存此没彼。这首诗的主题,爱情说更有道理,证据之一是人们公认《小雅》中典型描写男女相悦之情的《小雅·隰桑》篇,同《小雅·菁菁者莪》不论章法、句式都非常相似;前三章中“既见君子”句式一般无二,第四章都变换声调,各自成章。
此诗前三章都以“菁菁者莪”起兴,也可以理解成记实,然不必过于拘泥,因“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的植物,除了“莪”,当然还有很多,举一概之而已。第一章,女子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邂逅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举止从容潇洒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在女子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第二章写两人又一次在水中沙洲上相遇,作者用一个“喜”字写怀春少女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第三章,两人见面的地点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了阳光明媚的山丘上,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渐趋明朗化。“锡我百朋”一句,写女子见到君子后,因获得厚赐而不胜欣喜。第四章笔锋一转,以“泛泛杨舟”起兴,象征两人在人生长河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誓愿。不管生活有顺境,有逆境,只要时时有恋人相伴,女子永远觉得幸福。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六句,但把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和《秦风·蒹葭》相比,《蒹葭》在水乡泽国的氛围中有一缕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哀怨之情,把一腔执着、艰难寻求但始终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寄托于一派清虚旷远、烟水濛濛的凄清秋色之中。而《菁菁者莪》处处烘托着清朗明丽的山光和灵秀迷人的水色,青幽的山坡,静谧的水洲,另是一番情致。两首诗可谓珠联璧合,各有千秋。
三春桃李家家有,不费阳和特地恩。名品异芳天亦靳,未教容易到丘园。
一震雷惊众籁号,沉沉地底涌波涛。累人日夜忧天坠,颇怨灵鳌戴末牢。
忠信薄于礼,道德如追蠡。将除愚乱因,应向薄华洗。
万有生于无,万无归一柢。昔之得一者,仁义犹稊米。
侯王孤寡身,玉石藏真体。道隐无名,德至无声。若昧若谷,乃冲乃盈。
冲气为和,万物以成。知足之足,无寡无倾。牖窥天见,郊却马鸣。
损之又损,无为无行。百姓之心,圣人之情。民注耳目,圣浑聪明。
十三生死地,出死而入生。死生犹断绝,何况辱与荣。
前之大笑者,毋为乱首惊。夫惟道德贞,以为天下正。
南郊夜燎泰坛烟,内殿朝开大庆筵。两陛衣冠承湛露,千门钟鼓震钧天。
亲瞻玉几云霄上,久汎仙杯日月边。温旨三传咸已醉,欢声动地未央前。
维昔渡江跸,近在千里甸。吴门治清静,西浙称道院。
兴怀庆历初,百岁如过电。孰有范公称,皋夔素同传。
天平表先茔,泉台封土竁。巍巍忠烈祠,乡社春秋荐。
伊余从北归,老色日上面。万象供冥搜,四维喜安奠。
重游会主人,奉尝益繁衍。席珍柳太常,险语情眷恋。
我语上濑船,苦思劳挽牵。征途春事残,僧窗夏阴转。
古木蟠夭矫,新篁剥葱茜。水影澄心空,山色照眼绚。
冯高见黄云,残秋行饱面。少饮有馀欢,遐览竟忘倦。
时惊苍石耸,閒悦晴禽转。共惟吏部公,台斗不肯践。
颇好偕文士,幽讨穷林巘。嵌崖白云泉,掬手玩清泫。
煮茗味独奇,醉来和月咽。凉风吹客衣,激激散冰霰。
亦有星源尹,怡颜时自眄。琢句近大雅,放怀即私燕。
文学吴越裔,书工篆隶变。载道灵岩游,山路亦云便。
鸱夷去已久,西子宁复见。徘回响屧廊,尚想吴王殿。
姑苏走麋鹿,会稽贡竹箭。高唱《白苧》词,漓风日以扇。
邈哉季子心,阴述唐虞禅。兴亡属时运,成败谈俚谚。
吴中美浮图,题榜率轻狷。正尔涧谷惭,敧倾袭京卞。
高下财由定,贤愚以位成。不标君子格,更没小人名。
议论惟知逊,嫌疑幸弗生。东林何所为,界限若分明。
我歌《伐木》行求友,钟虡莛摧不肯鸣。海运鲲鹏通变化,气联龙虎有逢迎。
汉阳晴树帆初远,钟阜秋云酒共倾。早晚探奇窥禹穴,傥因朔雁一传声。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瑞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