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于:语助词。
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征:远行。
劬(qú)劳:勤劳辛苦。
爰(yuán):语助词。矜(jīn)人:穷苦的人。
鳏(guān):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
集:停。中泽:即泽中。
于垣:筑墙。
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作:筑起。
究:终。宅:居住。
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宣骄:骄奢。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小雅·鸿雁》一诗的背景及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有认为是赞美周宣王的,有认为是流民自叙悲苦的,有认为是写周王派遣使者到各处救济流民的,如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此诗当作于周厉王或周宣王时期。
昔年嗜酒人,常恐不到口。卧瓮宁免贼,窥窦真若狗。
幸兹身无事,家复有名酒。竹亦不待寻,清阴到窗牖。
长啸风满襟,相劝杯在手。不知平生欢,重复有兹否。
瑟瑟黄芦满岸秋,人从天际下轻舟。风霜万里须珍重,桃李千株属庇庥。
学制可从明道得,师模无重子云酋。都门此日殷勤意,只为吾乡旧鲁邹。
林间风瑟瑟,山上雨霏霏。荒径三家集,疏林一鸟归。
天寒云惨淡,江迥树依微。长啸青阴合,弹冠白羽飞。
鹓行忆昔侍龙墀,忽漫相逢入洛时。纸价定因才子贵,头衔休恨省郎迟。
樊笼讵托摩云翮,杼轴都成织锦丝。莫道囊空羞涩甚,奚童检点汴游诗。
风月媚香楼,流水板桥春远。金粉南朝销尽,认桃花人面。
艳情悽断白牙箫,旧曲更谁按。记取扇头香坠,把芳名偷唤。
玄黄孕形无一奇,千年老松连理枝。天寸地尺支两臂,龙腾虎跃颠双髀。
混沌萌芽忆新吐,雷霆变化雄交驰。磐石潜根息以踵,清风吹柯鳞而飞。
翠叶青条拂云表,上映五老苍髯髭。阴阳不毗昼夜气,日月还吸山川脂。
岂向鸿荒向消长,独从广漠为雄雌。摩挲但识苍颜古,蕴藉谁怜劲节淄。
涧曲伫睇白日晚,俯仰众绿生叹咨。纤蒲弱柳孰伯仲,百围大木皆婴儿。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