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福禄多如茅茨样。蔽膝闪着赤色光,六军统帅检阅忙。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剑鞘饰玉真堂皇。周王将享万年福,保他家室永兴旺。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福禄全聚他身上。周王将享万年福,保其国家用安康。
洛:洛水。古有二洛水,一发源于陕西西北,流入渭水;一发源于陕西南部,经洛阳而流入黄河。朱熹认为此诗所指为经洛阳而流入黄河的洛水。
泱(yāng)泱:水势盛大的样子。
君子:指周王。止:语助词。
茨(cí):茅草屋盖,有多层。如茨,形容其多。
韎(mèi):用茜草染成赤黄色的革制品。韐(gé):蔽膝。此为天子有兵事时所穿。奭(shì):赤色貌。有奭,形容韎韐之色鲜红。
作:起也。六师:六军。古时天子六师,每师二千五百人。
鞸(bǐ):刀鞘,古代又名刀室。琫(běng):刀鞘口周围的玉饰。有珌(bì):即珌珌,玉饰花纹美丽貌。
家室:此处犹言“家邦”,即国家。
既同:指福气聚集。既,完全。同,汇聚。
此诗共三章。首章起笔雍容大方,“瞻彼洛矣,维水泱泱”,两句点明天子会诸侯讲武的地点,乃在周的东都——洛阳(今属河南)。且以洛水之既深且广,暗喻天子睿智圣明,亦如洛水之长流,深广有度。接着以“君子至止,福禄如茨”两句,表明天子之莅临洛水,会合诸侯,讲习武事,乃天子勤于大政的表现。昔人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天子能亲临戎政,御军服以起六师,故能“福禄如茨”,使天下皆受其赐。此章后两句“韎韐有奭,以作六师”,补足前意,“韎韐”为皮革制成的军事之服,意如今之皮蔽膝。“以作六师”,犹言发动六军讲习武事。明示天子此会的目的,在于习武练兵。故天子亲御戎服,以示其隆重。
二章旨在加深赞美。起二句同首章。“君子至止,鞸琫有珌”,鞸为剑鞘,琫珌分指剑鞘上下端之玉饰,表明天子讲武视师时,军容整肃,天子亲佩宝剑,剑鞘也装饰得非常堂皇,威仪崇隆。故而诗人以“君子万年,保其家室”,作欢呼性的赞颂。
三章句型基本上与二章相同,但意义有别。“君子至止,福禄既同”两句,既与首章之“福禄如茨”相应,兼以示天子在讲武检阅六师之后,赏赐有加,使与会的诸侯及军旅,皆能得到鼓励,众心归向,一片欢欣,紧接着在“君子万年,保其家邦”的欢呼声中,结束全诗。而“保其家邦”的意义,较之前章的“保其家室”,更进一层,深刻地表明此次讲习武事的主要目的。
北回乱泾渭,东眺极澄瀛。落日两荡潏,遥天双带萦。
波流互明灭,岸折屡崩惊。隔树望回合,分涛扬浊清。
堰渠饶上壤,形势迥西京。漕挽通秦甸,津梁跨汉城。
湮沉九州会,雄壮入川名。空挹入河志,复含浮海情。
风沙满世路,云浪渺江程。鹊去星鸿远,鲸翻雾岛轻。
片帆傥可借,万里自兹行。
今之人材可屈指,魏季宁都隐君子。放舟溟海六月风,茧足幽州八千里。
巨鱼吞舟人食人,白浪黄沙入睚眦。危途曾不废啸歌,壮心已觉齐生死。
往时为我言翠微,诸峰秀出旁无依。丹崖劖削下绝地,石窦委曲中开扉。
蚍行猿引步且伏,径尽高原见茆屋。分星牛斗即比邻,福地金精若奴仆。
良朋或近或远方,伯兄仲兄齐雁行。干戈之际独无事,花下往往闻宫商。
盈阶况复美子弟,讲德馀暇兼文章。有时雄辨相奔射,偏师角立还坚壁。
有时急难相周旋,首尾皆至如率然。嗟哉古道久已丧,老矣馀生复谁望。
闻君近者结吾庐,亦拟吾庐结其上。
刀匕森在几,朵颐动天骄。??鱼脱渊,燔炙良自招。
眉睫有不见,吾闻螳捕蜩。六合一大梦,逐鹿迷覆蕉。
便朝朝、花边载酒,还能消几歌舞。闹红已较头番减,何况又添离绪。
愁绝处。道水阁、风帘人去花谁主。残香无数。但万绿浓边,凉云如梦,一鹭共秋语。
欹枕里,寂寞疏灯窗户。暗虫偏傍人絮。客心还比花憔悴,禁得这宵风雨。
肠断句。待读与花听,又怕花凄楚。问花能否。化一缕秋魂,盈盈烟际,随我渡江去。
肃羽遵寒渚,渡江芦叶黄。谁云南去远?不敢过衡阳。
冰绡在否。怎粉香脂色,零落如许。几处芳丛,栩栩蘧蘧,落红犹忆前度。
凄凉不恨春如梦,恨梦也、寻常不做。却输伊、安稳双飞,还到绣帘深处。
正是春深时候,铢衣晒粉薄,花韵阑午。一半寒烟,一半荒芜,绿得南园凄楚。
杏花只在高楼上,休说起、江南风雨。怕当时、画碧罗裙,也化仙魂飞去。
银鲈重引江湖兴,金掖初分鸳鹭群。白水春帆瞻细雨,青天绝塞送孤云。
鹅餐水面霜,人望天边月。水月一般清,前山挂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