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3、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我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我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
累日雨不止,风高如作寒。三分虽过二,忽忽便向阑。
一身百忧集,况可计先欢。不见是无闷,念此聊自宽。
生绡一幅红妆影,玉貌珠冠方绮领。眼波如月照人间,欲夺鸾篦须绝顶。
怀刺黄门悔误投,遗珠草草尚书收。党人碑上无双士,夫婿班中第一流。
绛云楼阁起三层,红豆花枝枯复生。班管自称诗弟子,佛香同事古先生。
勾栏院大朝廷小,红粉情多青史轻。扁舟同过黄天荡,梁家有个青楼样。
金鼓亲提妾亦能,争奈江南不出将。一朝九庙烟尘起,手握绳刀劝公死。
百年此际曷归乎?万论如今都定矣。可惜尚书寿正长,丹青攘与柳枝娘。
高凭远眺酒频斟,谁识风前快饮心。州县长官胜邻境,秧畴水满树林阴。
逝者不可作,佳名今尚存。圣恩优死节,王事见忠魂。
愧我咨询后,怜君道义敦。孰能斩奸佞,酹酒荐寒原。
寂寥南宋诸公去,余音更曾谁嗣。蕙性缄愁,兰馨织韵,快读金荃新制。
南州秀起。羡涤笔湘江,绮霞争丽。婉娈风情,玉田同世席须避。
琼楼千古妙语,祗被坡仙按谱,余事而已。桂海英灵,榕门里闬,那便雕虫自喜。
丹山万里。有名世文章,救时经济。转瞬华天,玉楼声共倚。
夕阳影外吟情古,湖堤几丝飘碧。轻染衫痕,纤描眉样,离恨已堪消得。
天涯怨别。见罨雨寻鸦,拂晴弄蝶。尔许青阴,津桥初醒倦游客。
宝钗楼畔行过,有嫩莺幽语,啼瘦湘月。擪笛红亭,抛笙香阁,怜我缟衣颜色。
芳踪愁绝。待洗竹眠琴,补苔移石。折赠归人,画桡迟戴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