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端:开端,起源,源头。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自贼者多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状语后置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赏析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猜你喜欢

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

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

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乎绝顶,旧有浮远堂,今废。
俯长江、不占洞庭波,山拔地形高。对扶疏古木,浮图倒影,势压雄涛。门掩翠微僧院,应有月明敲。物换堂安在,断碣闲抛。
不识庐山真面,是谁将此屋,突兀林坳。上层台回首,万境入诗豪。响天心、数声长啸,任清风、吹顶发萧骚。凭阑久,青琴何处,独立琼瑶。
晓钗催鬓语南风。碧涧小桥通。榆阴短短,露光炯炯,满地花红。
天涯不见归帆影,蜂蝶尽西东。宿酲渐解,残妆犹在,晓日帘栊。
密幄阴阴,正嘉花嘉木,尽成新翠。蕙圃过雨,牡丹初歇,怎见浅深相倚。好称花王侍。秀层台、重楼明丽。九重晓,狂香浩态,暖风轻细。
堪想诗人赠意。喜芳艳卿云,嫩苞金蕊。要看秀色,收拾韶华,自做殿春天气。与持青梅酒,趁凝伫、晚妆相对。且频醉,芳菲向阑可惜。
郁郁庭柯已百年,相传勿翦岂徒然。
曾棲鸾凤枝条耸,直傍云霄雨露偏。
彩制乍惊增昔构,佳名还喜契台躔。
故知异日思贵爱,争指新堂说二贤。
曾奏明光忝末科,青山回首已霜荷。
偷生甚媿秋胡妇,拊事总成春梦婆。
早慕功名成事少,晚谈空妙得心多。
斜阳一曲归牛背,笑杀南山白石歌。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
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停车未共长官亲,诗句先惊入眼新。
滴露已纫骚客佩,干云合拟大夫身。
漫论桂树前头影,要识甘棠著手春。
有约归来恣吟啸,冬心话与岁寒人。

吾生意行初不谋,泛泛何啻波中鸥。携家来作闽海梦,三年客食天南陬。

我先人庐在何许,大江之左道阻脩。奉新家有手足爱,只身归扫先梧楸。

旋当来此营斗粟,南北颠倒无时休。此心转与世事左,自作磨蚁将谁尤。

安知不满达者笑,穷达一戏如观优。咄哉吾语亦已堕,且与造物同浮游。

忆昔小学岁,涉猎经史通。垂髫应茂选,总角饩庠宫。

矢志天人策,称心词赋雄。弱冠登贤籍,春秋动云风。

自知方幼学,欣获窥秘中。罄折披良友,卓荦向群公。

孜孜明今古,矻矻考污隆。忽忘身贫贱,谓可致微躬。

藜灯空六载,宣室渺宸枫。一朝辞砖影,香署日匆匆。

不悲声名闇,方惊夙夜衷。伊余闻在昔,趋时道不同。

离群应见异,迷宠自当穷。深怀进退谷,恃此寸心冯。

逢人虽局蹐,省志自冲融。所求惟反鹄,谁敢复书空。

忽念铅刀割,还收折臂功。谅生明盛日,庶不重昏终。

吾弟风尘色,淮南见欲惊。入门先问母,束带独怜兄。

海月照征袂,江烟沾客缨。松斋频共坐,花径每随行。

病齿能挥药,消中亦引觥。灯前儿女恋,榻下笑谈声。

不及姜肱被,山家枕簟情。

对金商暮节,此时客、意难忘。正卉木雕零,蛩螀韵切,宾雁南翔。东篱有黄蕊绽,是幽人、最爱折浮觞。须信凌霜可赏,任他落帽清狂。
茫茫。去国三年,行万里、过重阳。奈眷恋庭闱,矜怜幼稚,堕泪回肠。凭栏处空引领,望江南、不见转凄凉。羁旅登高易感,况于留滞殊方。

干戈短景去匆匆,回首南朝一梦中。世事尽随天道北,春正依旧斗杓东。

四时玉烛堪调燮,万国车书想混同。寂寞荒山老松树,看渠梅柳竞春风。

去□□月莫回头,又见清商醖凛秋。
怅望一双鸿鹄下,径冲烟雨占沧洲。

无肠公子旧知名,风味非糟亦自清。祇信海霜肥郭索,须劳野火照横行。

两螯白雪堆盘重,一壳黄金上箸轻。公退辟寒应买酒,献芹毋笑野人诚。

夙昔慕远壑,招携展临眺。挂席得名山,苍翠落层峤。

谽谺自吞呷,岩穴深窈窱。天清瀑布闻,风集玄猿叫。

桂松递映郁,日月隐光曜。盼衍既绵邈,攀崇复孤峭。

皛皛浮云驰,晶晶寒潭照。舍舟乍游目,早觉心魂妙。

况当振策游,探奇入萝茑。缅怀麻源踪,慨想苏门啸。

谁云世代殊,引领冀同调。

夙世龙吟水上人,九千行脚卅年身。论才且愧支离叟,学道方凝淡泊神。

一羽载躬终是福,二毛侵鬓不嫌贫。岁华衮衮追风马,回首胜衣似隔晨。

昔之玉在石,石在山,山有玉兮隐其间。今则石为错,玉为环,环亦献兮君解颜。
遂与生刍为比,与郤桂同攀。岂辛勤于道路,徒抱泣于荆蛮。

樵夫跣足下层峦,大笑渔翁溪上寒。山色横担廛市去,家家门底透长安。

朝擢龙头第一人,除书夕捧下南闽。荆州幸识非常士,宣室翻思放逐臣。

视草每寻宫烛夜,看花重醉御林春。祗今要路无榛棘,长策君门自在陈。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