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是明净清澈的秋水,山石旁是枯瘦伶仃的秋草。
丛密的野竹散发出阵阵清香,肥大的树叶层层堆积在小径上。
月亮从小山上爬上来,将如水的月光洒在山岗上。
晶莹的露珠,逗留在桂叶上,同云彩下闪烁的星星,相映成趣。
山居如此静谧,仔细听去除了石缝中滴答的山泉,还可听见成熟的山果坠落的声音。
当年的张仲蔚,就这样隐居在山间,整日读书。
石根:山脚。
蛰(zhé)蛰:众多的样子。
岑(cén):山小而高。
蟾光:月光。空秀:一作“云秀”。
桂露:一作“秋露”。仙娥:指嫦娥。
栀(zhī)子:又名黄栀子,茜草科木本植物。
璺(wèn):开裂。
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
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读书无成,僻处一隅的咏怀之作。诗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写景。这些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凄凉幽冷,彼此色调很不一致。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特殊的情境,以与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适应。这是李贺诗歌“奇诡”的一种表现。
首二句写山石。首句呈现出一派澄明雅洁的秋光水色,次句寓示霜风凄紧、草木枯凋的肃杀气象。秋水澄明,秋草枯瘦,这景象明丽而又晦涩,柔媚而又瘦硬,说不上是妍是媸,是荣是枯,叫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喜又不是,悲又不是。这类奇异的景物,正是作者当时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三、四句写竹。“侵衣野竹香”,野竹丛生,香侵衣袖,使人爱不忍离。“蛰蛰垂叶厚”,形容竹叶攒簇。傍晚时分,暮色沉沉,浓密的竹叶加深了夜的灰暗色调,则不免使人感到阴森可怖。四句起落频繁,转折急骤,迷离恍惚,变化莫测。
中间四句写空中景色。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显得娟秀可爱。月中的桂树映衬着嫦娥苗条的身影,星星躲在云彩的下边,眨巴着眼睛在互相逗乐。这一切非常美丽,非常迷人。可惜都在天上,远离人间,可望而不可即。于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人间,继续写眼前昌谷的景物。
九、十句写在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落,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发出幽咽的声响,仿佛伤心人的啜泣。写到这里,繁星闪烁,皓月千里的澄明境界突然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眼前幽冷凄清的场景。这两句对上是转折,对下是铺垫。结束二句写人事。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这首诗的表现方法比较奇特。它不像一般讽喻诗那样,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发感慨,而是着力写景,渲染环境气氛,通过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人笔下的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枯瘦冷涩。把这些色调极不协调的景物放在一起,显得既生硬,又瑰丽,既芜杂(相互矛盾),又鲜明(彼此辉映),从而产生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它生动地再现了特定时间(秋夜)、特定地点(昌谷)的景色,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昌会开黄道,淮圻起赤龙。握符绥化外,辑瑞抚寰中。
王气钟玄极,坤灵启閟宫。河山瑞玉几,霄汉望遗弓。
论秀从畿甸,涵濡仰圣功。菁莪思颂美,绘画若为工。
藜烛薝香夜幄清,朔风窗际激飞英。凤梨鸱芋煨将熟,坐拥丰貂话赤城。
不爱君家亿万赀,求师教子动京师。春风丹桂三千尺,秀出十郎更两枝。
有友有友来界塘,温其如玉白面方。步出西清日未午,握手谈笑神扬扬。
彗摇东壁馆飞鵩,君身甫出邹阳狱。嗟我生余行路难,何似当年同鬼录。
呜呼五歌兮怀管鲍,落花纷纷满庭草。
端居厌局促,散发步郊坰。绿杨夹道垂,飞鸟向人鸣。
天地怜物色,昨雨今日晴。乘此恣閒游,豁我怀春情。
生年不满百,宁求千岁名。藜藿足自充,焉用鼎钟烹。
春华不再扬,皓月无终盈。物理从乃尔,戚戚竟何营。
寄谢世间人,有酒且尽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