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堂记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乎谄,非非近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纪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用称来称量东西的用具,如果晃动不稳定,称出的结果就会有误差。但是在平静的时候称量物体,则结果就会分毫不差。水面可以照见物体,如果水波不平,那么就照不见物体的影子,但在水波平静的时候,水中之影毫发可辨。对于人来说,耳朵可以听,眼睛可以看,如果运动不定的话,那么眼耳都将不会听清看清。在人安定之时,眼耳就能很好地看清听清了。这就说明,如果人不为外界的动乱所迷惑,则他的心就很平静,心静就能做到思维清楚,能够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他的行为也将是正确的。然而赞扬好的似乎有谄媚吹嘘之嫌,批评不好的就使人觉得好像是故意说坏话讥笑人家。然而如果万一发生判断上的错误,则宁可选择“讪”而不选择“谄”。好的,正确的,是君子所固有的品质,加以表扬又能给君子增加什么更多的光彩呢?如果把“是是非非”放在一起加以观察,不如说,其中“非非”,也就是批评错误的地方更为重要。

  我到洛阳的第二年,正逢重新修缮河南府官署,我曾作文《河南府重修使院记》一篇刻于墙上。在它的西边还营建了一间厅堂,门户向北,种植了几丛竹子,并开了窗户在南墙上,以使房子得见日月之光。设置了一张几案一张床,书架上陈放着几百卷书,早晚我就居住在这间房屋中。因为这里很幽静,可以静心休息,阅览古代书籍以对照现今,思考各种问题。因此我把这间屋子叫作非非堂。

注释

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用具。

锱铢:极小的重量单位,一般认为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铢,六铢为锱。

“水之鉴物”四句:语出《庄子·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中平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聪明:指听觉和视觉,即“耳聪目明”。

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于“静”态时,耳聪目明,听到的见到的都准确无误。审:确切。

处身者:立身处世的人。外物:身外之物,一般指名利、地位、荣辱等。

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谄:巴结奉承。

讪:诽谤,说坏话。

宁讪无谄:宁愿批评指责而不阿谀奉承。讪,诽谤,说坏话,此指批评之语。谄,巴结奉承。

“是者”三句:言行正确,对于君子来说是正常现象,去特别地肯定他,也并不能增加君子的光荣。

明年:第二年。欧阳修于天圣九年(1031年)到洛阳任职,次年改元明道。

新厅事:指重修河南府官署。

“有文”句:作者于明道元年(1032年)撰写《河南府重修使院记》。

营其西偏作堂:在官署西边营建非非堂。

辟户:开辟门窗。

赏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解释“非非堂”命名的缘由,从中发挥作者崇尚“静”的思想价值。欧阳修认为“心静则智识明”,才能对是与非、表扬与批评采取正确的态度。作者进一步认为,与表扬正确相比,批评错误更为重要,因为言行正确原是君子的本分,而纠正错误才能扶植正气。全文以天平、水、人的耳目三个比喻开端,这种“博喻”的手法,增加了文章一气呵成、豪健俊伟的气势。

  文章开头由写静而展开议论

  天平静,称物才能分毫不差;水静,照物才能毫发可辨;人的耳目静,视听才能准确无误。作者用秤、水、耳目三重比喻,证明为人处世只有“心静”,才能“智识明”而不为物欲所蔽,才能明辨是非,做到恰如其分地肯定正确事物,否定错误事物,即文中所说的“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所谓“是是”“非非”,指的是肯定正确、批判错误;歌颂光明,揭露黑暗。倘若二者择一,作者以为宁可没有前者,不可没有后者,因为正确与光明本是君子固有的品质,而批评与揭露可以鞭策人们向上向善,以此说明立身处世只有“心静”而“不为外物玄晃”,摒绝一切私欲杂念,才能心明眼亮,洞察是非。

  继而推出文章的主旨:肯定正确的似乎有谄媚吹嘘之嫌,批评错误似乎有讽刺讥笑之嫌,如果万一发生判断上的失误,宁可选择“讪”而不选择“谄”。正确的、好的,是君子所固有的品质,再去肯定他、表扬他,不能给君子增添任何光彩。如果把“是是非非”放在一起来观察,不如说多批评缺点错误更重要。

  结尾过渡到洛阳新建西堂,而取名“非非”的缘由,就在于“静”有利于践行“非非之为正”的处世原则,也揭示出静中见真,静能生悲的生活哲理。接着写非非堂营建情况,着重描写非非堂环境的安静以及这安静给作者带来的莫大益处,即“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读者不难领会,非非堂内外清幽的环境,有助于作者安心读书、思考问题、贯通古今、辨别是非。

  作为初入仕途的早期作品,文章议论有的放矢,针砭社会上歌功颂德、谄谀成风、粉饰太平等时弊,表明自我人格。作者信仰儒学,笃信名教,首创“君子”“小人”之辩,一事当前,只要道义所在,便会不恤浮议,奋勇向前,诚如其《斑斑林问鸠寄内》诗所说:“横身当众怒,见者旁可栗。”这种“非非之为正”的人格力量,受到苏轼的赞许(见苏轼《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也遭到明人杨慎的非议(见杨慎《欧阳公非非堂记》)。作者一生诚如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所称“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他的人格净化了宋初污浊的社会风气,培育了宋人砥砺名节的士林新风。

  全文写作打破樊笼,自创新路,运用精辟的比喻,逐层深入,语言平易,含意深远。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创作于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当时欧阳修二十六岁,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当时正逢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很多正直之士无法得到重用,欧阳修便是其中一员,出于对时局的不满和担忧他写了这篇《非非堂记》。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猜你喜欢

嫩菊浮香酒泼醅,命俦欢饮郁孤台。如何兴会翻为恨,为欠车公一到来。

寿宫均逸跨三年,谏纸停书剩几番。
闻道君王开献纳,岂容公子散神仙。
东华行踏京尘软,南涧休贪钓石温。
三字底须论十字,券钱何似给餐钱。
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
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天然姿媚。比向梅花应不异。一斛珍珠。得似鲛人泪点无。

文园老去。恨煞无人能解似。我见应怜。不索长门买似钱。

泛舟入玄夜,奄忽越江干。员景颓西林,列宿粲以繁。

凝霜飞水裔,回飙荡微澜。孤鸿宿北来,哀鸣出云间。

时迁物屡变,游子殊未还。短褐不掩胫,岁暮多苦寒。

悠悠念行迈,慊慊怀所欢。岂不固时命,苦辛诚独难。

感彼式微诗,喟然兴长叹。

抗疏名高世所奇,知君应未慰心期。高名若了人间事,筑室山中何所为。

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向来屡著敬斋语,正恐多言意未明。今日报君惟一句,工夫端的贵躬行。

上天下地极高深,纪化无踪何处寻。
山静白云归洞口,水清明月落波心。
回首昆仑五色天,疏风落日重佪儃。
驾骖八骏非忘镐,台置千金旧慕燕。
地限上林云过雁,雪封西岭树啼鹃。
远惭行在周庐士,横草无功日晏眠。¤
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
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
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
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
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
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

一踏江南地,欢如释重负。篮舆入寒山,云物明可睹。

苍鳞飘修髯,葱翠引余步。试问雨雪无,此中未寒冱。

摄衣上层巅,风恬得春煦。金焦时出没,对时若牙互。

空江卷波涛,遥闻势弥怒。其阳列众山,雄秀竞奔注。

瞿生抱微疴,荦确行不顾。语我平生游,必跻最高处。

不然隔培肸,茫然堕云雾。此语绝可思,颇惬游观趣。

及当未衰年,从子穷山路。

梁苑花销去,黄台果自薰。
不同莺子粟,别是石榴裙。
婀娜才胜掌,参差莫梦云。
王郎寻水竹,驻履几殷勤。

厌于奔走乐闲居,湖海交游任阔疏。燕去又为千里客,雁来谁寄一行书。

青山对面如相识,白发无情亦懒梳。屋外有园三数亩,春风尽可学耕锄。

鹊起惊红雨,潮生涨碧澜。水晶城馆月方圆。谁唤骑鲸仙伯、下三山。
笔势翔鸾媚,词锋射斗寒。向来文价重贤关。便合批风支月、紫薇间。
穷秋天气少晴明,雨叶风窗夜夜声。
应为幽人听未足,不教骢马出重城。

石径久延伫,还期逋客过。林深秋气早,山静月明多。

胜事杳难说,幽怀其奈何。所思不可见,孤磬出烟萝。

梦蝶人何在,空馀此地名。只今芳草绿,千载有馀清。

扣宿精庐旋启扉,佛香未冷坐多时。
分僧一半云归榻,借竹几些风入诗。
隔梦听钟疑寺远,避寒移枕觉宵迟。
起看犹有残窗月,春雪满山啼子规。
迟红酣日照修筠。光景一时新。万物却游尘。看出浴、温泉太真。榜上龙虎,班头*鹭,无复困冠巾。花亦只天民。问身到、黄扉几人。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