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
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这首诗以月亮为意象,以“对月”为题,自己即将离开蜀地的时候,故人已经远远地留在后边,只有月亮是不懈的伴侣,表明了诗人孤独的处境和凄凉的心境。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说作者即将离开蜀地的时候,故人已经远远地留在后边,只有月亮还一直陪伴在身边。起言“百壶”载酒,以示在凌云山设酒送行的人很多,但“谁似”二字轻轻一拨,就在故人的陪衬下突出了峨媚山月同作者的联系。这是《舟中对月》一诗最成功的艺术手法之一:从此“月”便成了故人,下边的抒写全在“月”、“我”之间进行。
中间四句主要写月。峨媚的月亮到了渝州,尚且频频“窥船”,可见月有情;即将到达渝州,凌云之酒方才“初醒”,在浓醉的背后读者也许看得出“不忍别”时作者借酒浇愁的初衷,是人有意。更妙的是人初醒时看见的只有月光的“凄冷”,这里“月色恼人眠不得”竞成了“月挂凄冷眠不成”了。诗中说“江空”、“人静”,因此“钓丝”当指竹,“葛巾影”当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江空”两句不用“月”字,但竹形袅袅,人影翩翩,分明是一片空明的月光,状物至此,可谓神笔。对月只见“葛巾影”,不但再写孤独,而且以“起舞弄清影”启下句中的“哦诗”。
最后四句诗终于由孤寂进入飘逸,在清寒中寄寓作者对自我解脱的追求。诗至此,人由醉中别友到江船初醒,再到哦诗不睡;月则由峨媚山巅到时窥船窗,再到清光满船,最后月光入骨、月人一体,把“舟中对月”这一题目发挥到淋漓痛快的地步。
结尾两句,“更漏不到”直承“我欲仙”,同时又用无更漏暗台唯有月满船的意思——这里明写更漏,暗写月光,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虚无的是更漏,实际存在的倒是月光。“沙禽背船”继续写“月满船”,因为只有月光明亮,离去的沙禽才清晰可见;不过,诗句又以沙禽背船而去照应诗人遗世欲仙:这两句字字不离“月”和“我”,却又能字字不涉“月”和“我”,象这样的诗句,其可谓炉火纯青,余音满万壑。本篇截中有纵,是善于收束的神品。
方东树的《昭昧詹言》说它是李白、苏轼合作,大约首先是因为起句用东坡《送张嘉州》诗中“颇愿身为汉嘉守,裁酒时作凌云游”,第四句、第六句用太白《峨媚山月歌》:“峨媚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第八句又用太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更重要的却是此诗清隽奔放,飘逸欲仙,酷似太白;轻灵流丽,如行云流水,又颇类东坡。然而也应该看到,陆游是一位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他向一切入学习长处,同时又主张:“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蹦敷、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你。”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他以超迈的笔力熔太白、坡公于一炉,自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的风格,因而使这首诗既如李白、苏轼合作,又为陆游所独有。
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二月陆游从成都奉召东归。这首诗就写在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向渝州(今重庆市)的旅船中。
故人应问我,客里定何如。马铺为行馆,鸡栖是使车。
四郊多贼垒,五筦欠兵储。此去无来雁,因人数寄书。
静里秋先到,閒中昼自长。门阑疑泄柳,尸祝漫庚桑。
腹已枵经笥,身犹试药方。强名今日愈,勃窣负东墙。
长身赪面真英雄,录大凌河第一功。豫兵西,秦兵东,左右横击居当中。
左家军势中原震,积久䆮骄善观□。重宝谁输玛瑙山,犒金浪享朱仙镇。
中肩中股不穷追,迁延一夕移营遁。南行战舰造樊城,一山一色旗帜明。
避贼夹驰过对马,马蹄殷地空雷声。诸营歌舞常达旦,旁无姬侍娱清宴。
履舄交错一回头,孤灯照夜衰容见。恸哭鼎湖龙上天,日障妖蟆蜃蔽烟。
袖中密启清君侧,传烽直到板矶前。袁公劫盟辞色顺,九江已破收馀烬。
天教别舸殪桓元,人说山头及苏峻。数升呕血悔应迟,国恩负此通侯印。
芳草如翠幄,亭亭冒岩阿。丹梯承晚映,碧涧写秋柯。
日入烟雾满,夜来风雨多。预愁霜雪至,为乐恐蹉跎。
踏残花影听松风,过雨高旻坐碧空。病后襟期失马叟,老来勋业祝鸡翁。
笑他荷锸还防死,似我关门底哭穷。世味遍尝无过淡,不将春韭换秋菘。
数转烟萝入,微茫山气中。阴晴半壑树,钟磬午天风。
饭供行厨白,香分宝座红。无能随远社,猿鹤偶然通。
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贱如土。强者畏之弱者欺,毋乃人心太不古。
熟番归化勤躬耕,荒埔将垦唐人争。唐人争去饿且死,翻悔不如从前生。
传闻城中贤父母,走向城中崩厥首。啁啾?格无人通,言不分明画以手。
诉未终,官若聋。窃窥堂,有怒容。堂上怒,呼杖具。
杖毕垂头听官谕,嗟尔番,尔何言,尔与唐人皆赤子,让耕让畔胡弗闻。
吁嗟乎,生番杀人汉奸诱,熟番独被唐人丑,为父母者虑其后。
明光起草五云边,犹忆同参雪窦禅。花雨石床听说法,竹林茶鼎爱谈玄。
拂衣未许还庐社,飞梦时能堕辋川。借问玉皇香案吏,何如兜率鍊形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