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注释

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眇:瞎子。

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苏子:苏轼自称。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代。

赏析

  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可以得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如果单凭“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然而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而“致”与“求”的区别,作者引古人语对“致”作了解释:“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里的“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譬如军队能够掌握主动权,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待时机成熟就行出击,才能获胜,若牵“求”胜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会失败。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经过平时不断的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又讲了另一个寓言故事。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就在于“南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因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水之道者。”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可见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死的。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和加强,这是苏轼的创新。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本来就是载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他们不知道“道”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这里,作者是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而发的。《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经术取士,一时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谈道德仁义;及致之于用,则茫然失据,亦与妃青媲白无二焉,此苏轼《日喻》所以作也。”

  总之,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仿佛与人对面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说文的板滞之弊。且本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创作背景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诏自沙丘至,如何便释兵。
君王令赐死,公子不求生。
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
风茎时动有奇香。何惭谢雪清才咏,不羡刘梅贵主妆。
更忆幽窗凝一梦,夜来村落有微霜。

空里翻身透出,风前玉立精神。百草头边未觉,还他独占先春。

乌桕迎霜已半丹,哦诗终日合凭栏。霜高木落应尤好,长挂西窗更怕寒。

绿菽胡麻各一盘,怜君饷我每朝飧。犹闻灶下青衣嫂,打饼铺椒脆月团。

小雨清尘,微阳催暖,暗绿天涯烟草。花随燕堕,客为莺来,幽径乱红难扫。

惆怅朱檐画廊,如此芳时,倚栏人少。剩隔溪蝴蝶,参差装点,夕阳词稿。

曾记得、陌上寻钿,湖边沽酒,艳说苏堤春好。罗裙梦里,玉板尊前,忽忽旧愁颠倒。

重听清歌曼声,振触无聊,那回情抱。况东风亭馆,飞残香絮,柳阴深了。

古岸萧萧闻去雁,平芜杳杳更斜晖。
空江极目望不尽,枫叶半红人未归。

玉堂学士旧宫臣,器业文章更绝伦。衮补合陪黄阁老,锦归先慰白头亲。

禁庭花柳关心久,客路江枫得句新。宣室从容应访问,豳风无逸好敷陈。

六陵草没迷东西,冬青花落陵上泥。黑龙断首作饮器,风雨空山魂夜啼。

当时直恐金棺腐,凿石通泉下深固。一声白雁度江来,宝气竟逐妖僧去。

金屋犹思宫女侍,玉衣无复祠官护。可怜持比月氏王,宁饲乌鸢及狐兔。

真人歘见起江东,铁马九月踰崆峒。百年枯骨却南返,雨花台下开幽宫。

流萤夜飞石虎殿,江头白塔今不见。人间万事安可知,杜宇声中泪如霰。

呜咽洞箫里,皓齿艳歌声。同声同气相应,双凤一时鸣。

春昼沉香火底,凉月碧桃花下,握手共谁听。有酒且勿醉,细倩玉纤倾。

白髭须,缘底事,为愁生。尊前怨思儿女,向我诉衷情。

东第贵官鼓吹,北里市尘筝笛,适意各忻荣。老耳未聋聩,日日饮升平。

彼美石氏姝,相逢绿阴早。
借问此何时,清霜下百草。
舞裙冷猩红,自作背时好。
谁家返魂香,招以华素颢。
水霞晚犹鲜,山日寒更杲。
燕逝蝉无声,园林迹如扫。
饰明以惊昏,岂昧出处道。
飘零余寸丹,耿耿岁华老。

凌晨光景丽,倡女凤楼中。前瞻削成小,傍望卷旌空。

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张琴未调轸,饮吹不至终。

自知心所爱,出入仕秦宫。谁言连尹屈,更是莫敖通。

轻轺缀皂盖,飞辔轹云骢。金鞍随系尾,衔璅映缠鬃。

戈镂荆山玉,剑饰丹阳铜。左把苏合弹,旁持大屈弓。

控弦因鹊血,挽强用牛螉。弋猎多登陇,酣歌每入丰。

晖晖隐落日,冉冉还房栊。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

流苏时下帐,象簟复韬筒。雾暗窗前柳,寒疏井上桐。

女萝托松际,甘瓜蔓井东。拳拳恃君爱,岁暮望无穷。

白月流银河,三五星芒寒。牛马卧草上,帐幕罗云端。

镦鼓舂容鸣,众飨独鲜欢。群虏在吾目,九地攒吾肝。

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士士。

显扬一代教,作时如来使。造建僧伽蓝,信心归佛理。

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与道殊悬远,折西补东尔。

不达无为功,损多益少利。有声而无形,至今何处去。

我记昔游章贡台,台前二水相盘回。登临适与形胜会,放傲却使群公猜。

惟君倾盖即相厚,结交便拟如陈雷。江上时同夜月棹,花前几共春风杯。

移船一向豫章泊,风物萧疏叹非昨。络纬愁连孺子亭,梧桐秋满滕王阁。

同游岂无三数公,总为异乡怜寂莫。君时唱和诗最多,错落骊珠千百索。

江城十月霜叶飞,君先别我趋庭闱。临岐赠言曾未几,束书我亦东吴归。

始信天涯俱是客,客路闻言转悽恻。瑶琴古调且须弹,官柳长条折何益。

垂杨烟薄井梧空,千里游人驻断蓬。志意不因多事改,
鬓毛难与别时同。莺迁犹待销冰日,鹏起还思动海风。
穷达他年如赋命,且陶真性一杯中。

洛阳山水多佳致,春日迟迟景明媚。耆英乐此恣遨游,古刹名园无不至。

庞眉鹤发金玉相,衣冠济济相辉光。功名事业付青史,解官林下同徜徉。

翠阴深处云屏敞,閒理丝桐寄清赏。桃花乱落红雨飘,一?天风送遗响。

雍容相与临楸枰,昼长消此烟霞情。手谈但适橘中乐,胜负宁为蝠燕争。

或来扫石题新句,笑撚吟髭觉幽趣。或来共阅无声诗,清思满怀无着处。

观泉策蹇兴何多,长松落落蟠烟萝。小桥水滑拖冰练,远峰矗矗浮青螺。

人生得志贵知止,脱屣如公曾有几。争知宦海多风波,何必栖栖恋金紫。

君不见香山九老人中仙,卷舒与道相周旋。又不见急流勇退称明哲,士论铮然重风节。

吁嗟世事能几何,朱颜转眼双鬓皤。会当仰止前修德,乐游莫遣空蹉跎。

天然山水地,点染作名园。树色干云秀,蛙声过雨繁。

看花时坐石,待月更倾樽。我欲忘归去,桃源即此村。

顾公雅操坚冰檗,邵令辞官掇菊英。怪底君侯美如玉,顾门高弟邵家甥。

愁思如芳草,春来日日生。
烟花迷令节,烽火掩孤城。
乡梦啼莺断,微生旅燕轻。
遥怜故林竹,新碧欲何成。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