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巫山滞留时“猿声梦里长”,李白对于猿声的理解与前代的诗人相同,少年时期他生活经历不多,出于对巫猿的同情而徒发感慨,之后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猿的凄厉叫声勾起了李白的愁思,源何而愁,因为不通航而滞留,周围没有值得倾诉的朋友,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只能暂时搁置,思想感觉比较虚空,对周围的事物的感应,不是凭心灵的冲动,而是凭理智的感悟。造成李白这种情绪的,和他回到江陵后,即将“南行拂楚王”,远离故乡有关。
另一方面“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春天到来了,三峡通航,这让李白的心情有些苏解,因为李白可以离开这个滞留他几个月的巫山。这首诗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如“桃花”,在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这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高丘怀宋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杰出作家。唯他有传世之作,具有一定成就,后人将他与屈原并称。刘勰即谓“屈、宋以‘楚辞’发采”(《文心雕龙·才略》)。李白在巫山想到了宋玉,从这可以看出,李白欣赏宋玉的文品和人品。
李白的《宿巫山下》是诗人个性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全诗注重把握整体的气势和氛围“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凭个性的感兴泼墨写意“雨色风吹去”、“访古一沾裳”,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李白的这首抒情诗,把瞿塘峡—巫山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表达自己的心境。
开元十三年冬,李白因三峡不通航,滞留于巫山一带,因此他在万县停留,登临西山(后来改名太白岩),一直等到开元十四年春汛来临时才得以离开,写下了《宿巫山下》。
巀嶭高城汉水边,登临谁与共跻攀。清川万古流不尽,白鸟双飞意自闲。
可笑沉碑忧岸谷,谁能把酒对江山。少年我亦曾游目,风物今思一梦还。
锦瑟华年瞥眼过,小姑独处悔蹉跎。回思旧梦迷离甚,怕见生人掩敛多。
云雨无因旧楚峡,风波终夕起银河。玉琴奏罢西轩月,谁听刘娘宛转歌。
海于天地中,物不能比大。阴阳浩出没,造物穷荒怪。
力足浮三山,势欲吞大块。岂惟日月浴,兼疑鬼神会。
披经案《山海》,异族纷琐碎。我时一徘徊,足蹑二仪隘。
焉知贾客辈,入海如入阓。风昏白波驶,雨惨黑洋迈。
批石嗔火发,齧指愁舟坏。飞鱼集樯柂,翅尾错珍贝。
初疑燕雀翻,复骇蝗螟坠。非类感所稀,枯腊拾海外。
三韩雨雾洗,百岛风烟带。参差插双翰,欹侧张两旆。
形模小鲜具,意气鹏鹤类。祗惭海若笑,狭小矜此辈。
我复嗤海若,万汇同一态。神灵数巨鱼,鲲鲸鳅鳄魪。
智屈云雨能,肉大何足脍。龙门万鱼跃,此翼吾所快。
幽兰杂桃李,开花无清香。本具岩壑姿,庶得韬耿光。
误入芳园中,乃觉气不扬。少年不我顾,志士徒见伤。
偶值朝雨馀,日吉复时良。呼童斸春泥,移根上高冈。
为尔去萧艾,晓露滋瀼瀼。永托松竹阴,尔生岂不昌。
细叶舒冷翠,贞葩结青阳。缓缓趋土脉,慎勿近路傍。
路傍多辙迹,曲曲如羊肠。恐尔遭采掇,委质儿女将。
哀哉楚灵均,细佩荷为裳。斯人不可见,谁能复其常。
遂令蘼芜辈,各自争芬芳。回看桃李花,零落空啼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