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丹凤门登眺

绛阙遥天霁景开,金明高树晚风回。

长虹下饮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哀。

劫火有时归变灭,神嵩何计得飞来。

穷途自觉无多泪,莫傍残阳望吹台。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在深红的城阙登临眺望,雨后的远空景朗天开,金明池畔高耸着排排绿树,傍晚的寒风吹得它左右摇摆。

长虹向两边垂头暴饮,大海快要被一口吸干,离群的老雁呼唤着侣伴,在秋空更显得无限悲哀。

即使是毁灭人间的劫火,有时也是会变化熄灭的;而险峻的嵩山,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它飞来眼前,障护汴京呢?

处身这亡国的穷途末路,自觉已流不出更多泪水,且莫再倚傍落日的余晖,怅然地眺望旧时的吹台。

注释

丹凤门:汴京(今开封)宫城北门。

绛(jiàng)阙(què):深红色的城楼,这里指丹凤门楼。绛,深红色。阙,城楼。霁(jì)景:雨后的睛朗景色。

金明:即汴京宫苑中的金明池。

长虹下饮:既是描写雨后虹霓垂拱天际的景色,又是用来象征蒙古军的肆虐中原。古人认为虹霓是一种不祥的两头怪物,常探头到溪涧中饮水。故,诗中用它来比喻蒙古军。

劫火:原指佛教中所说的世界毁灭时的大火,后来也用来指乱世的灾火。

“神嵩”句:意思是说汴京地处平原,四无屏障,因而幻想嵩山飞来护卫汴京。神嵩(sōng),即嵩山。武则天曾改中岳嵩山为神岳。

吹台:在河南祥符县东南六里,相传为春秋时音乐家师旷奏乐之台。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第三十一首有“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之句,悲叹魏亡。诗人化用阮籍诗意,感于国之将亡,发出了穷途无泪,莫望吹台的深痛感慨

赏析

  这首诗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眼前的长虹、孤雁与内心的愁思溶合在一起,描绘出带有浓烈主观色彩的“海欲竭”“秋更哀”的苍凉景象,既喻衰亡中的金朝国势,又喻孤独忧伤的诗人。末句中的“残阳”与首句的“霁景”相应,愈显沉郁、凄凉。全诗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首联紧扣诗题。“绛阙”点明登临之地;“霁”点明登临之时;“遥天”是登高所见;“登眺”二字虽未点出,但已自寓其中。句末“开”字用得极好,此前“黑云压城城欲摧”那令人窒息的情景及此时乌云乍开,胸中沉闷顿然若释的心境尽在言外。阴霾廓尽,晴空如洗,万里蓝天,纤细毕现,金碧辉煌的宫阚在虹消雨霁、彩彻云衢的美丽景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然而,久久盘旋在诗人胸中的郁结并未随之尽释,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意向把诗人的视线很快拉回,纤细毕现的晴空反而使他更清楚地看清了周围饱受兵燹之后的疮痍。在满目疮痍中,尤引诗人注目的是金明池那正被秋风吹荡,处于一片萧瑟凋零中的高树,一种故国乔木、铜驼荆棘之悲油然而生。该联赋中有比,象中含兴,以下诸联紧扣“雨后”“登眺”四字,围绕亡国之悲,赋陈其象,因象见意,皆由此生发。

  颔联首句之“长虹”,本来是非常美丽的景物,然诗人“以我观物”,故续之以“下饮海欲竭”。该句以“海”喻金国,以“长虹”喻蒙古军。着一“欲”字,以预示金国必亡,人民将被屠戮殆尽的悲惨命运。对此,诗人悲戚愁惨,哀恸万分。而此时恰又有一群大雁呱呱南飞,凄唳的叫声,使萧杀的金秋更添了几分凄凉的气氛。传说雁群中领头的,都是失去配偶的老雁,因孤苦伶仃,再加知前途艰险,故其叫声分外凄凉。诗人此时际遇与“老雁”相近。上年,老妻病故;本年,幼女夭亡,国家的前途又复如此,故于老雁的叫声尤感揪心。同时,此处也有以秋雁哀鸣,来喻中原人民的流离失所,奔走呼号的意思。诗人远目飞鸿,心影相随,际遇之悲,国衰之痛,充溢宇内。

  登临的所见所闻,莫不生悲;国事家事,皆不堪言。诗至此,似乎再说已属多余。然而诗人毕竟是大手笔,颈联又掉笔言其所思,使诗极尽波澜起伏之致。诗人由明池联想到昆明池,又由昆明池之黑灰联想到刚停的暴雨及暂时平息了的战乱,遂幻想劫火亦有终归息灭的。但幻想不等于现实,尽管诗人不甘亡国,想入非非,可这一厢情愿一经理智撞击,便化为乌有,于是对句又言“神嵩何计得飞来”。“神嵩”(中岳嵩山)绝无从数百里之外飞来汴京之理,无救兵可求进而期望中岳来作屏障,可见诗人绝望之极。句中不说“无计”而说“何计”,着“何”字表现出诗人在绝望之中反复挣扎的几多情思。

  尾联以阮籍自况。是时诗人久于悲痛,泪已无多,不堪眺望吹台,只有追怀往事,感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徒增悲伤了,故有“莫傍”二字。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从这自我克制、收敛之辞中,更能体味到诗人泪往心里流那凄婉哀绝的悲伤,收到曲折有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八月,诗人应召入朝,任尚书都省掾,全家也随同迁居汴京。是时,战争形势日益恶化,蒙古军三路齐发,右翼直指金朝首都汴京。第二年正月,金兵在钧州(在今河南禹州)三峰山全军溃败,蒙古大军趁势长驱直入,于三月包围了汴京。四月,金哀宗遣使求和,这才得以解围。蒙古退兵之后,诗人趁雨后天晴,登上汴京官城的北门丹凤门眺望四处,只见兵燹过后,满目疮痍。诗人想到国家将亡的命运,想到围城期间三女阿秀的病夭,国恨家愁一齐涌来,心中不由得哀痛欲绝,挥笔写下了这首诗篇。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猜你喜欢
青山直绕凤城头,浐水斜分入御沟。
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
自昔萧曹任,难兼卫霍功。勤劳无远近,旌节屡西东。
不选三河卒,还令万里通。雁行缘古塞,马鬣起长风。
遮虏关山静,防秋鼓角雄。徒思一攀送,羸老荜门中。
耒水波纹细,湘江竹叶轻。(耒口,见《衡州名胜志》)。
古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今日成阴复成子,
可怜春尽未归家。(见《野客从谈》)
新妇矶头云半敛,女儿滩畔月初明。(见《野客丛谈》)
回合千峰里,晴光似画图。
征车随反照,候吏映白云。(《石塘路有怀院中诸公》)

易有幽人象,天垂处士星。知音辞相府,归养为亲庭。

閒和碧云句,深穷白首经。惟贤二千石,优顾眼尤青。

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故须万类皆我具,只为中心太极存。

未上龙冈望,先求云水居。邗江杯酒夜,秋色月桥初。

隋堤旧杨柳,犹照玉钩馀。哀时抚遗迹,临眺独欷歔。

以此增离索,归怀速共摅。便令西亭竹,映尔西江庐。

或使东阁梅,随我东山裾。时心休错料,古意各踌躇。

风波无定所,宦海一污渠。冥飞远缯缴,弹铗笑车鱼。

避人非避世,何毁复何誉。且莫攀幽桂,终宜读素书。

身名分久暂,云风诏卷舒。我欲乘潮去,于尔定何如。

第一妍词第一姝,如今都作案头书。骊珠剩训雕笼鸟,茜袖闲挥插架鱼。

眉翠略同诗点染,唇红微有墨沾濡。生香活色天真态,尚恐龙眠画未如。

陕郊得时雨,生意始来复。存者事稼穑,还者葺墙屋。

安知凋瘵馀,政可致新福。辟除正广术,区井表深渎。

均齐定恒志,忠厚保敦笃。岂无忧世士,受仕在刍牧。

为义苦多违,好名常不足。治书肃将指,善类庶有勖。

离离牵牛花,萦蔓绕业棘。
秋风一披拂,苒苒弄寒色。
物芳时辄改,百岁几食息。
长忧髀肉生,悲歌涕沾臆。

曝画长廊趁晚晖,幽园高卧客来稀。一春梦雨遥相忆,昨日渔舟去未归。

曳杖细寻烧笋寺,出山未办采茶衣。武林耆旧烦收拾,忙剔银镫校是非。

行行别楚州,秋芜半苍莽。关河飏旌旗,令人心怏怏。

礼乐百年间,于焉日悽怆。历此艰危中,别郡政劳攘。

何由得清夷,复见桑麻长。故人居桃源,买舟得独往。

坐我广厦间,薄言慰遐想。维此秋方中,桂月延清赏。

连甍接层台,夜色亦萧爽。主人情更真,顿觉脱尘鞅。

吴歈侑金尊,讴歌共抵掌。欢会亦可期,乐事非勉强。

醉后下高楼,凉月犹在仰。

息足回阿。
圆坐长林。
披榛即涧。
藉草依阴。

绣斧承恩霄汉间,节旌南去几时还。苍茫析木津头路,缥缈云鳌海上山。

禁苑花浓今正发,扶桑弓健旧曾弯。并游群俊长相忆,逸驾重来许共攀。

往年初记抵京师,正类机云入洛时。未说鳌头分赤管,先传马首控青丝。

琼楼旧醉家家酒,金刹新题处处诗。此日扬州归去路,锦衣光采照城池。

君才离奇卧壑松,力回万牛匠非哲。
我如坎井可窥底,短绠未汲固自竭。
饥寒驱置簿领中,巧匠旁观指濡血。
逢人首下尻益高,敢遇督邮腰不折。
憧憧往来穷朝昏,负负江湖弄风月。
邑虽陋室无佳士,稍输城府开私谒。
平生闻人说项斯,秀句秋江更清澈。
鼯径经雨忽蛩然。倾囷倒廪不我屑。
渥洼汗血绝后殿,天球河图合前列。
要知暖须自知,舐蜜中边不容说。
痴儿徒痴不了事,相留汤饼未暇设。
如今岂止倾盖旧,向者固已闻风说。
命之穷达有宿分,男儿功名在晚节。
未应种豆趣南山,试一上书干北阙。
君不见少陵流落老更穷,长叹自比稷与契。

断当篙师到锡山,片云尼我竹林间。短篷展转浑无寐,祇听邮铃去复还。

岘峰仍北向,汉水自东流。今古不相待,江山空复愁。

天遥归雁急,春晓暮烟稠。欲觅羊公石,萋萋草满丘。

只此形骸,即是其人。一灵皮袋,皮袋一灵。

碧天夜坠少微星,处士俄然梦奠楹。堪惜重泉閟玉树,谩怜洛社失耆英。

清名已著儒林传,潜德何惭太史铭。宿草寒烟封马鬣,贤良追慕不胜情。

一年秋半月当空,遥羡飞觞接庾公。虹影迥分银汉上,
兔辉全写玉筵中。笙歌送尽迎寒漏,冰雪吟消永夜风。
虽向东堂先折桂,不如宾席此时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