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园中姐儿十六七,见一双胡蝶戏。香肩靠粉墙,玉指弹珠泪。唤丫鬟赶开他别处飞。
十六七岁的小姐在后花园内,见到两只蝴蝶结伴儿嬉戏,互相追随。她肩靠着粉墙,不住用手抹泪。吩咐丫鬟:把它们赶走,到别处儿去飞。
后园里一双蝴蝶好端端地飞舞嬉戏,却被小姐吩咐丫鬟予以驱逐。蝴蝶永远搞不明白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姐,而读者对个中缘故却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虽然小令只有短小的五句,仍使人感到清新有味。人们欣赏无名作者新奇大胆的构思,欣赏作品柔媚的民歌风调。
起首两句是对事件背景的交代,“姐儿十六七”、“一双胡蝶戏”,纯用口语,质直无华,带有典型的小调风味。三、四句作小姐的特写。“香肩”、“玉指”、“粉墙”、“珠泪”,在民歌说来已是一种雅化,然而又与文人炼字琢词的求雅不同,使用的是一些近于套语的习用书面语,类似于说唱文学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等的水平,故仍体现出俚曲“文而不文”的特色。末句则沟通并表出“姐儿”与“胡蝶”两者的联系。五句三层,各层次各自独立形成一幅画面,合在一起,却成了一段情节有趣、动感十足的小剧。
本篇题称“咏所见”,当然生活中不至于存在神经如此脆弱的女子。但小曲确实让读者有所见,且对这位十六七岁“姐儿”在爱情婚姻上不能顺遂的遭际产生同情,这正说明了作品新巧构思的成功。又全曲五句纯用白描,不作半分解释和评论,这种意在言外的含蓄,也是令人过目难忘的。
利用“一双胡蝶”来作闺中女子怀春伤情的文章,在散曲中并非仅见。清代曲家潘曾莹有一首《清江引》:“墙角一枝花弄暝,庭院添凄迥。黄昏深闭门,红褪燕脂冷。飘来一双胡蝶影。”把一名未出场的独居女子的孤牺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相比较,也可发现民间散曲与文人散曲,在率意与刻意的祈向上的不同。
桂苑香消,芙蓉老、白苹浪起。又渐是、寒烟古木,夕阳流水。
玉笛悲凉秋旅怨,金砧凄楚关山思。看断霞、明月照凉辉,黯凝倚。
诗酒兴,消残矣。愁与闷,偏无已。念啼莺别后,水云烟弥。
惆怅不通天际信,江南风景空如此。听秋声、萧瑟夜蛩清,心如死。
同游几日复离居,赠别无多意有馀。白发淹留非所惜,红尘归去欲何如。
新诗近欠名山债,密约凭将故里书。岐路转多心转惑,从来儿女会牵裾。
休赌休饮休保人。减些烟焰少婪尘。能搜己过为长便,不见他非获好因。
惊宠辱,乐清贫。修心养性惜精神。常凭如此成功行,明月清风作友真。
千仞台临七里滩,羊裘鹤发老鱼竿。客星帝座分天象,颍水箕山并晓寒。
遂起后尘甘党锢,尚存馀烈愧南冠。桂丛苯莼蘋花薄,怅望高风一羽翰。
停觞休讶饮迟迟,蜡炬分行照翠眉。头白尚怜公记忆,力微虚负主恩私。
鹓鸾天上终相远,鱼鸟江边定不疑。他日凤凰楼畔客,相逢还更语相思。
君山突兀江清空,白云飞尽高人胸。我来绝顶一驻足,四望如在云之中。
天与长江一色齐,春申墓侧草萋萋。梅花千树香何在?剩有残碑留古题。
危亭高耸在其侧,石破天空樵不识。坐视沧溟日夜流,神龙出没浑难测。
石湾二岛夕阳斜,遥遥直映马驮沙。乱帆飘忽天无际,直抵金焦眼界赊。
南徐北固一线浮,波清万顷接瓜洲。回望尘海皆龌龊,何当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