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甚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叔齐为其弟。姓罗,名允,字公信,“夷”是其谥号。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谦让,不愿自立为君,最后共同弃国而走。周武王讨伐残暴的殷纣王,他们认为是“以臣弑君”,曾谏”武王灭殷后,两人躲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特立独行:谓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
适:适合,符合。
义:儒家所倡导的道义。
是非:肯定或否定。是,认为正确,肯定;非,认为不正确;否定,非难,责怪。
笃:深厚,坚定。
自知明:意思是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
乃:只,仅仅。
穷天地、亘(gèn)万世: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穷:穷尽;亘:横贯,贯通。
昭:明显,显著。
崒(zú):高,险峻。
巍:文中是宽广有容的意思。
微子:殷纣王之兄。
贤:德才兼备。
祭器: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重祭祀,故常把祭器作为传国重器。
去之:离开殷纣王。
圣:圣人,人格品德极高的人。
从:使跟从,带领。
乃:却。
独:偏偏。
宗周:即尊奉周的权威,承认周的统治权。
沮:诋毁。
微:无,没有。
这篇文章主要是赞扬伯夷的“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精神,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特立独行”既是对伯夷的称颂,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全文以论为主,语气连贯,气势非凡,运用排句,更见力量。
全文短小精悍,由三段组成。
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对“士”的要求“特立独行”“不顾人之是非”“信道笃而自知明”。立身行事,绝对不可以人云亦云,是“士”对待外界环境总的态度;不顾别人的抨击、议论,是对外界反应采取独立的看法,乃“特立独行”的具体化;有坚定的信念又了解自己,是对内心天地的要求,也是挖掘“特立独行”的力量源泉。
第二段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赞叹伯夷“特立独行”,不被世俗所困。可分三层。第一层就“不顾人之是非”阐发、议论。全家人都指责他不对,仍能坚持不动摇的人,是很少的,“一国一州非之”“举世非之”却“力行不惑者”,则“天下一人”“千百年乃一人”也。谓“不顾人之是非”之难。第紧承前意,提出伯夷之名,予以高度评价。伯夷,乃“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因此,日月没有他光明,泰山没有他高峻,天地没有他宏大。先颂后叙,以伯夷、叔齐“叩马而谏”,“饿死首阳山”的事例印证“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第三层,点出他们能这样做,没有别的想法,原因在于“信道笃而自知明”。
第三段,联系现实,总结全文,提出伯夷“特立独行”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今世之所谓士者”则是与伯夷完全不同,普通人赞美他,就自以为了不起;毁坏他,就以为自己不行,而伯夷、叔齐却与众不同,敢于“非圣人而自是”,而“圣人乃万世之标准”,并不因伯夷的反对,就丢掉其“圣”。在作者眼里,伯夷最可贵之处就在于“非圣人而自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圣人乃万世之标准”,这句话是为了表明作者对圣人的崇敬,可见作者并不否定周武王伐纣之伟业。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主要是采用前呼后应,对比、递进的方法。篇首揭露“士之特立独行”,篇末仍以“特立独行”结束。第二段有“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后面则有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与之呼应。第三段写殷、周交替之际,殷纣王的庶兄微子,抱着祭祀祖先的用具,到武王军前投诚,武王伐纣,未尝闻有非之者,跟伯夷、叔齐“乃独以为不可”,宁愿饿死,也不吃周粟对比,以强调伯夷、叔齐“特立独行”、“不顾人之是非”。从不顾人之是非,说到不顾一家、一国、一州、天下之人是非,再说到不顾天地万世之对错,逐层推进,从而突出伯夷、叔齐的特立处。
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中唐时期,官场黑暗,不少人明哲保身,与世俯仰,作者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借《伯夷颂》歌颂我行我素,卓而不群的精神。
名花坐对嫣然,玉杯满泛休停手。相府风光,帝城春色,可人依旧。
真是天香,堪称国色,群芳魁首。喜夜深、银烛高烧,问红妆艳质,曾如否。
檐外渐移星斗。况今夕、月明如昼。雀锦屏开,麟袍座列,朱衣庭走。
占断人间,梨园法曲,黄封御酒。愿年年、共赏霖雨堂中,放歌为寿。
我辞五羊来,老气凌云浮。意谓此孽丑,端可一战收。
秋初抵韶阳,事有大不侔。主将恣贪暴,田里多怨愁。
军马晨星稀,盗贼春云稠。倏围响石砦,穷迫已可忧。
又闻湖南陈,围困连桂州。谭侯弃南雄,笃意归旧丘。
牒报关外寇,复有开韶谋。民情堪恟恟,俨如浪中舟。
乞师与请粮,使者交庭陬。蹇余持空拳,无可应其求。
虽云百冗集,乌足回其头?精神强奋迅,随意相应酬。
或诱以好爵,或赉以银瓯。或时纠民丁,相予执戈矛。
南北各有事,惟幄聊运筹。胸次日扰扰,回首已仲秋。
连桂忽报捷,杀贼如星流。州城虽无恙,民物日已偷。
皇天实相我,幸不贻时羞。所嗟响石砦,竟为贼俘囚。
援兵既不利,与贼空为雠。桓桓蒙将军,忠义谁与俦?
讨贼为已任,誓灭贼乃休。雍容风鸣树,便捷鹰脱韝。
临事每千虑,为虑靡不周。聚粮辄充栋,飨士时椎牛。
意气益倾倒,士乐从之游。于时赖有此,长笑看吴钩。
海上相逢忆旧游,更开图画说丹丘。玉箫吹老人间世,独倚烟霞第一楼。
但得调甘旨,何知此夜寒。辛勤当永夕,粗粝亦承欢。
负米情同且,加餐更劝殚。就中传逸行,图上莫轻看。